中國農村改革發祥地貴州頂雲土地流轉調查
從“承包到戶”到“打包經營”
    2008-10-21    本報記者:周芙蓉    來源:經濟參考報
  30年前,貴州省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頂雲鄉石板井村陶家寨30多戶村民在當時的生産隊長陳高宗的帶領下,打破當時以“一大二公”、“政社合一”為特徵的人民公社所實行的“三級所有,隊為單位”的舊體制,把土地包産到戶。頂雲因此與安徽鳳陽一起,成為中國農村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的先行者。
  實踐證明,頂雲的路走對了。當年,全公社28個生産隊有16個試行這一辦法,在夏收作物遭了冰雹,秋季作物受曹旱澇的情況下,16個生産隊個個增産,平均産量比上年增加三成。
  “有責任制與無責任制,情況大不一樣。大災之年,糧食生産還創歷史最高水準,這簡直是奇跡!”當時的關嶺縣春耕生産、農業學大寨工作隊隊員盧澤江,1975年3月就進駐頂雲公社,1978年任頂雲公社黨委書記,他激動地説。
  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生産力,幾年時間,農村實現歷史性大跨越。但發展進入新階段,這種模式遇到了障礙。
  “30年來,農村最大的變化,是我們能吃飽飯了,茅草房被磚瓦房代替了。”頂雲鄉村民羅國明對記者説。“但目前我們仍然處于貧困狀態。全鄉屬二類貧困鄉,16個村裏就有9個是一類貧困村,貧困人口4800多人,每人平均收入僅1700元。”頂雲鄉黨委書記劉衛融説。
  劉衛隔説,一家一戶的土地分散經營模式,已經不適應現代農業的規模化生産,農民靠土地增收有限,大多數青壯年勞動力選擇了外出打工。目前全鄉外出人口佔總人口的近1/3。頂雲鄉近些年來每年有2000畝以上耕地“擱荒”。
  為了改變這一狀況,頂雲鄉從2004開始進行集中土地“打包經營”的嘗試,探索農業增效的發展空間,嘗試獲得成功,2007年鄉黨委、鄉政府決定在全鄉大力推進土地“打包經營”模式。
  土地“打包經營”模式,即政府從分散農戶手中集中土地,再選擇包括外地的種植大戶或科技能手進行“打包經營”種植。農戶不僅能從承包經營者手中收取每畝500至600元的土地租金,還能再到經營者的地裏“打工”掙工資。
  為鼓勵更多種植大戶和科技能手到頂雲發展規模經營,鄉政府從上級財政扶貧資金等渠道籌資100萬元,對凡是在全鄉規劃連片范圍內規模種植的農戶(包括外鄉農戶),政府每畝補助500元的種子或農資,同時,協調解決好水、電、路的使用及培訓種植技術等問題。
  為確保土地出讓經營權農戶的利益,頂雲鄉明確規定,租地種植規模在20畝以上的種植大戶,除了向農戶支付土地租金外,必須按每20畝帶動本鄉1至2戶農戶的要求,參與種植和管理,同時向農戶支付工錢和傳授技術。
  這一政策吸引了鄰近縣、鄉和外出打工的本鄉40多名種植能手承包土地。目前,全鄉以西紅柿為主的蔬菜産業種植已達5400畝。
  石板井村村民韋天林長期外出打工,去年回鄉受家鄉政策鼓舞,今年承包30多畝地種西紅柿。他給記者算賬説:“1畝西紅柿,除去地租500元、工資1200元、農藥、種子和肥料1800元等成本後,純收入在4000元以上,比打工強。”
  受益的不僅是承包大戶,當地村民也同樣獲益。外鄉人鄭仕偉去年從鄉政府轉包48畝土地種植西紅柿,一年只種一季,就賺了20多萬元。據他測算,當地農民一年就有600多人(次)到他地裏打工,按一個工平均50元,他就支付了3萬多元的工資。
  “頂雲土地‘打包經營’模式獲得成功,再次證明只要尊重農民意願,就能進一步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産力,就能加快農村發展步伐。”劉衛隔説。
  相關稿件
農村金融服務體係如何支援“土地流轉” 2008-10-19
中央黨校專家:農村土地流轉不是轉向私有化 2008-10-10
嘉興:觸動土地流轉“敏感部位” 2008-10-09
應確保土地流轉的主體是農民 2008-10-08
貴州湄潭農村土地流轉調查 2008-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