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的“土地流轉”:大都市裏農園夢
    2008-10-20    作者:馬俊    來源:新華網寧夏頻道

    金秋十月,在寧夏銀川市金風區郊區愛伊河畔的一個市民農園,三三兩兩的市民從城裏趕來,歡聲笑語地忙碌在農園租種的土地上,收獲著新鮮的西紅柿、辣椒、豆角、大白菜等幾十種時令蔬菜,在閒暇之余過上農桑生活。“沒想到農村土地流轉跟我們這樣的市民也能産生關係,現在我多年來的種地夢想花上很少的一點租金就能實現了。”前來收獲蔬菜的商人白先生談到市民農園激動不已。

市民農園悄然興起 土地愛好者樂當“城市農民”

    最近幾年來全國各地的農業觀光園、農家樂方興未艾,讓廣大城市居民能夠有機會在體驗農村生活同時享受了娛樂休閒,但是很多對黃土地充滿了無限熱情的市民也曾經為不能親自下地幹活體驗農桑而遺憾。
    2008年,在銀川市出現了一個40畝的市民農園,一些想在休閒之余過一段農耕生活的市民,可以付一點租金租種土地,種上各種各樣自己喜歡的農作物,既鍛煉了身體,又充實了生活。
    在這個市民農園,每一個租種者的土地上都插著主人的牌子。花甲之年的銀川市老人張富退休之後在家就沒有了事情可做,常常因為打麻將等瑣事和老伴吵架,自從今年聽説銀川市有了市民可以租種的土地,他立即花了300元錢租下了0.28畝土地,這塊地雖然不大,但是種的東西可不少,西紅柿、馬鈴薯、茄子、花生應有盡有,收獲的東西自己一家都吃不了,還送給親戚鄰居。“在這塊小土地上我算是找到了大快樂,不僅讓我又回到了年輕時代,現在連家裏孩子都被吸引了,經常跟著我來幹點農活,身體也好多了。”老人對記者説。
    像張老這樣的租地市民,現在共有130多戶,由于市民農園第一期規劃的租種土地只有40畝,而前來申請租種的多達幾百人,今年大多數市民只能抱憾而歸。據川市金風區主管該項目的負責人張清介紹,從今年的情況來看,對種地有濃厚興趣的城市居民數量非常大,説明市民農園的前景是廣闊的。
    目前,這個市民農園不僅給市民提供土地,還給租種0.3畝以上的市民提供10平方米左右的房屋,方便前來耕種勞作的“城市農民”休息。記者在很多小房子裏記者看到,一些租種者給自己準備了足夠多的生活用品,用自己從地裏收獲的東西做一頓美味,一有空就來住上幾天。
    談到這種集生産、運動、體驗和享受田園生活樂趣于一身的生活方式,市民白先生説,其實現在沒事的時候就是召集朋友喝酒、打麻將、唱歌,花了錢不説,還把身體弄壞了,能夠在城邊租種一塊土地,做“城市農民”實在是一件快樂的事情,不僅吃到了純天然、無污染的蔬菜,還可以給家裏的小孩做科普教育,可謂一舉多得啊。

公司化運營盤活耕地 農民市民互惠互利

    在很多地區,土地流轉已經成為解放農民、富裕農民的有利途徑,而銀川市的這個市民農園,就是其所在村子盈南村下屬的一個集體企業組織經營的,市民農園的土地,就是這個村的村民自願存到公司裏,由公司每年給農戶每畝700元的地租,租出土地的農民還可以在農園打工,每天可以賺取40元~45元的工資,真正實現了農民、市民都得益。
    銀川市金風區良田鎮副鎮長閆江説,其實市民農園在國外也已流行,目前德國的市民農園承租者已達到80多萬戶,租種面積已經有45萬畝,而英國、日本等國也在紛紛倣效。對部分農民而言,目前一畝土地的收入大概在500元以下,而且還要把人拴在地上,市民農園非常適合在大城市郊區有選擇性的開展,有利于較快地增加城郊農民的收入。
    其實,目前這個市民農園的土地租金還是非常低的,租地費用大概為0.1畝一年160元,可以一年一租,也可以三年一租。市民也不必擔心自己忙得時候把土地荒了,只要打一個電話,就可以隨時交給運營公司托管,由前來打工的農民代為管理一段時期。
    這家運營公司的一位負責人説,現在市民農園搞得紅火,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本地農民的收入,今年雖然是第一年租地,一些農民每年的收益就可以達到七八千元,已經十分可觀,同時,市民農園在不改變土地用途的情況下,給城郊土地的利用帶來革命性的變化。

市民農園:回歸自然能否引領都市休閒風向

    據了解,130戶、40畝的規模已經完全不能滿足銀川市100多萬市民的需要,目前,這個市民農園正欲擴大規模,明年增加到500戶、100多畝的規模,滿足日益增長的土地需求。在一年即將期滿的情況下,絕大多數租種者選擇了繼續承租。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其實來租種土地的並非全都是老板、離退休老幹部等高端人群,每0.1畝土地160元的租金是大多數市民能夠承受得了的,當然,從事農桑需要一定的時間,有時間、有熱情的市民都有條件前來申租。”閆江説。
    目前,銀川市市民農園的經營管理模式在經過一年的探索之後進一步深化,計劃在明年建設一座綜合性服務中心,前來休閒的市民,不僅可以在田裏流汗,還可以迅速品嘗自己的勝利果實,生産、休閒、娛樂一體化。
    寧夏發改委經濟研究所的一位專家認為,市民農園的出現和廣泛推廣,是比農家樂、觀光農業更深入的經濟模式,也是都市休閒娛樂的一種新方式。在城市居民離“三農”越來越遠的大環境下,在適當的條件下開辟一小部分土地讓市民前來耕種勞作,也是一種具體形式的城鄉互動。市民農園的出現,不僅解決了農民的收入問題,同時也解決了對“三農”有感情的市民休閒問題,對他們來説,對土地的合理需求得到了滿足。
    據市民農園管理部門介紹,市民農園的目標人群非常廣泛,有些人是對土地有感情的中老年人,他們中很多都是十年、二十年前“洗腳進城”,舊居城市無法跟土地、農村親密接觸;有些人是喜歡吃自己耕種的純天然蔬菜瓜果,有了自己的土地就可以不再讓農藥等威脅自己的生活;有些人把種田當成身體鍛煉,同時為了在真實回歸自然的環境下教育下一代,擺脫連小麥和韭菜都分不清的歷史。

  相關稿件
新一輪土地流轉出現“非糧化”衝動 2008-10-20
對于農村土地流轉勿需過度解讀 2008-10-20
調查顯示新一輪土地流轉出現“非糧化”衝動 2008-10-20
新一輪土地流轉出現"非糧化"衝動 2008-10-20
土地流轉應約束基層政府的權力慣性 2008-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