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要人選合適,薪水肯定超過你的想象。”一位基金公司中層人士的電話那端傳來獵頭的聲音。 知名人力資源服務供應商太和顧問向本報獨家提供的數據顯示,金融行業的薪酬水平在國內所有行業中一騎絕塵,而基金行業作為金融業皇冠上的明珠,眾望所歸地摘取了2007年度(包含2008年發放的2007年年終獎)的薪酬桂冠。
未現拐點
太和顧問的相關信息是從15家大型基金公司人力資源部門處取得的,“我們統計的這些公司都有相當大的管理規模,分佈在滬、京和深三地,應該説充分代表了基金行業的高端水平。”太和顧問人士稱。 根據太和顧問對基金和地産、高科技三個行業的橫向比較分析,三者較低薪酬等級基本無差別;隨着等級的提高,差距就較為明顯,金融保持領先,高科技屈居最後,地産為兩者之間。特別是位於最高等級的總監層,金融基本兩倍高薪於高科技。 “2007年度金融業薪酬水平明顯高於其他行業”,太和顧問人士解釋,“基金業無疑又是金融業中的高薪行業。” 上海啟慧人才諮詢有限公司的數據顯示,2007年金融業形勢良好,贏利空間豐厚,從業人員的回報增加。固定薪酬方面,20%-40%的升幅非常普遍,明顯高於市場普調比例。變動薪酬增長更為明顯,與金融市場和股票市值&&較緊密的崗位,在此收入上100%-260%增幅的不在少數。 太和顧問人士稱,基金業員工年度基本現金收入包含固定薪酬
變動薪酬,不包括福利部分。固定薪酬是基本工資
現金補貼項;變動薪酬是通過績效考核或者銷售提成等獲得的。通常一般行業變動薪酬佔比比例為20%-30%,而基金行業該比例往往高達30%-40%,少量崗位甚至為50%以上。 記者採訪了解到,年終獎金是變動薪酬中比較大的一個變動項。以2007年年終獎為例,12個月的月薪比較普遍,部分大方的公司發了18個月的月薪。廣東一家規模較大的基金公司市場部渠道經理透露,他2007年因為拿到了30多萬的年終大紅包,全年收入超過50萬。 對於今年經歷的熊市,太和顧問人士稱,根據他們今年6月採集的數據,基金業員工固定薪酬並未出現減少跡象,而變動薪酬跟各家公司具體情形&&十分密切,部分公司在今年依然擁有不輸於去年的可觀管理費收入。 “固定工資年初已確定,不會出現太大變化。”深圳一家基金公司員工稱,“變動薪酬則因人而異,相關人員所負責的領域並不一定與基金規模以及産品業績表現直接相關,就算是基金經理也不一定會減少年終獎,因為考核的指標是基金業績的相對排名。”
高低懸殊
太和顧問的調研數據顯示,基金行業的薪酬水平呈現正金字塔的分佈,頂端和底部的收入差距極為懸殊。 收入最低的主要是基金公司的支持部門,如客戶服務中心等,新招收的應屆畢業生不論部門,起薪同樣在公司中屬於較低水平。以嘉實基金為例,一位新加入研究部門的應屆畢業研究生,第一年的起薪是基本工資11.2萬元,基本獎金4.8萬元。對於一些規模不大的基金公司,應屆本科畢業生月薪幾千元也很常見。 據了解,收入較高的主要是在基金公司中的高管層和基金經理,也包括部分投研人員。業內委託獵頭公司給海外歸來的QDII投研人員開出的年薪高達200萬-700萬元人民幣,這至少是國內基金經理的3倍以上。太和顧問的調研數據顯示,“基金經理擁有百萬年薪正常,並且高低差距很大,最多可以相差5倍之多。”2004年年度基金經理的年度總薪酬集中在39-70萬之間。4年之後,這個數字已經翻番。 浦東新區重點行業人力資源調查顯示,基金業中最難招聘的崗位是市場營銷、證券投資類專業技術人才和行業研究分析人才,其中,基金經理最為緊缺。産品研發類專業人員和高級管理、決策人員招聘也有一定難度。 太和顧問分析發現,基金公司中,支持部門最沒有薪酬優勢,處於市場中等水平;市場營銷類人才是最難留住的,基金業也較為重視,此類人才中層和基層人員的薪酬優勢尤為明顯;投資研究部門作為最核心也是專業性極強的部門,整體薪酬明顯更高,最高薪崗位也主要集中於此。 高薪並不意味着穩定。2008年年初至今,60位總經理已經有11位發生更替,佔比18%,成為基金業歷史上頻率最高的一年。
行業內差異
國內目前有60家基金公司,資産規模及股東背景千差萬別,導致公司間員工收入差距巨大。 一位從業8年的基金業人士透露,“業內薪酬水平最高的幾家公司是華夏、嘉實、南方、博時和易方達基金,他們的共同點是規模居前。” 從地域上看,太和顧問的數據顯示,上海基金公司收入水平高於北京,北京基金公司收入水平高於深圳。 “一直以來,上海都是全國的金融中心,金融機構各方面數字多領先於國內其他地區,而且上海整體的薪酬水平亦領先,”太和顧問人士解釋。 太和顧問還發現,國內合資基金公司的薪酬水平高於內資基金公司。 這與股東背景以及內部薪酬體系不同有關。從浮動獎勵計劃來看,內資基金在銷售獎勵、特別表彰獎勵等方面高於合資基金,但在其他福利諸如團體保險、補充住房金、補充醫療、留用獎金、教育補助等方面,則遜色合資基金不少。 “外資的薪酬給付理念不太一樣,他們的福利水平會更好一些,”一位今年從合資公司跳槽到內資公司的人士證實。 業內人士也普遍承認,基金公司的人才儲備跟不上行業發展,開出的薪資自然水漲船高。基金業發展時間段,而2007年的爆發性增長更令人才捉襟見肘,如今行業內三年工作經驗就可稱資深。 “我現在幾乎每天都能接到獵頭公司的電話,噓寒問暖,提供可選擇的職位信息。”一位基金公司基層員工稱,自己要想跳槽非常容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