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災區文物:爭取5年恢復原貌
——專訪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副主席郭旃
    2008-06-24    作者:吳月輝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進入汶川地震專題]

  近日,在浙江省杭州市舉行的“世界遺産保護杭州論壇”上,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副主席郭旃作了“中國四川地震災難中的文化遺産保護”特別報告,對地震中所造成的文化遺産損失情況向與會各國專家學者們做了大致的介紹。會後,郭旃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就中國政府及其文物部門針對這次地震所造成的文化遺産損失展開搶救和修復工作等方面的具體情況進行了深入的解答。
  記者:這次四川地震之後,您和國家文物局的其他相關領導們一道深入災區進行了實地考察,能否介紹一下這次地震中文化遺産的受損情況?
  郭旃:在地震災區,有許多省、市、縣級的文化遺産和數以萬計的可移動文物都出現了程度不同的傷損和險情。截至6月5日,國家文物局共收到四川、甘肅、陜西、重慶、雲南、山西、湖北7省(市)文物行政部門關於文物受損情況的報告,除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還有250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受到不同程度損害,共有2766件館藏文物受損,其中珍貴文物292件。
  記者:您能否具體描述一下這次地震中文化遺産受損的情況?
  郭旃:這次罕見的地震災害影響到中國的兩處世界遺産——世界文化遺産“青城山及都江堰”和世界自然遺産“大熊貓棲息地”;一處預備名單上的文化遺産——“藏(藏族)羌(羌族)碉樓與村寨”。“青城山及都江堰”的附屬建築,主要是二王廟,其中尤其是後來歷代添加的地面建築,有比較嚴重的倒塌,幾座時代不很久遠的殿堂已成廢墟。古代水利工程的主要部分——魚嘴部位和分水的寶瓶口、飛沙堰,都安然無恙。魚嘴尖部現代人工添加的水泥層面出現了約20米的裂縫,但不傷及這一部位的整體安全。
  此外,“大熊貓棲息地”的保護、觀察、防護、救濟等設施也受到了較嚴重的破壞。大熊貓繁育基地有兩隻熊貓走失和一二隻傷亡。令人揪心的是野生熊貓的棲息地面積很大,範圍很廣,地震後造成的山體滑坡、大地變形、道路阻塞、植被破壞和管理人員傷亡,使得對大熊貓生存現狀的及時、準確了解變得愈發困難。
  還有,之前我們一直擔心中國世界文化遺産預備名單項目的藏羌碉樓會受到嚴重損失,結果石塊壘成的碉樓奇蹟般地經受住了特大地震的考驗,只有4座倒塌,其他千百座碉樓仍然屹立,僅是出現了一些裂縫。這再次印證了碉樓具有良好的抗震功能。
  記者:目前國家文物局針對這次汶川地震受損文物的搶救和修復都開展了哪些工作?進展情況如何?
  郭旃:地震之後,國家文物局已經組織建築、考古等各方面專家組多次前往災區進行實地考察。目前,整個災區的地震遺址保護規劃委託了國家文物局的大遺址規劃保護基地去盡快完成。像都江堰這樣的世界級遺産地的搶救和修復工程最快會在一個月內就展開,具體項目將在都江堰二王廟和伏龍觀兩處古建築之間選擇其一。另外,受災特別嚴重的北川、汶川等地區,因為交通的不方便,還有搶救人的生命和防止次生災害的工作目前依然繁重,所以目前全面展開大規模維修的條件還不具備。
  記者:這些文物遺産要恢復原貌難度大嗎?
  郭旃:從目前看來,都江堰恢復原貌的情況要比預想的好。因為都江堰的整個地源情況相對比較穩定,沒有出現像北川等地重災區那樣嚴重的山體滑坡、地震斷裂等情況。總的來説還都是一些局部的建築倒塌,整個山體和整個基礎沒有出現大的問題,再加上它所處的交通條件都比較好,所以我想都江堰、二王廟等經過加固維修,能夠盡快地恢復原貌。至於其他的受損文物遺産還不好説,得看後面修復工作全面進入展開後的情況而定。
  記者:那麼您認為這次對於地震災區受損文物遺産地的搶救和修復工作中的難點主要有哪些?
  郭旃:因為地震的影響面非常廣,除了兩處世界遺産地之外,還有很多省級的、縣市一級的文物受損,有的損毀很嚴重,有的完全倒塌了。所以,這次搶救修復的工作量會很大。此外,遵照文化遺産維修的真實性原則,會有很多一系列的具體規則和要求,不是説有了足夠的機械和施工力量就能完成的,還需要大量具有技術和文物保護意識的專家參與其中。但從目前情況來看,我們這方面的專家人才很緊缺。將來我們也會考慮和國際同行合作,在可能的領域會邀請國際上的一些專家和我們一起參加到這項工作當中來。
  記者:您預計整個地震災區的文物修復搶救工作完成需要多長時間?
  郭旃:目前看3年能夠基本完成所有的搶險加固維修,5年能基本恢復原貌。這只是現在大家的初步估算,到時能否提前和推後還不好講。
  記者:整個資金投入需要多少?
  郭旃:大概會投入60億元。
  記者:這次地震災害對我們國家今後文保工作有何啟示?
  郭旃:從世界遺産保護角度來講,防災一直是其中重要的內容。而地震災害又是經常會發生的,所以我們將來在遺産保護過程當中要把防災作為一個重要的政策內容。過去,我們強調加固維修、保護遺産,已經開始注意真實性、完整性方面,但是在防災標準方面相應的準備措施還不充分。所以,我想以後我們工作無論是制定規劃、政策還是實際準備工作中,應當針對各地不同情況把防災作為重要內容。另外,對於可移動的文物,我們可以把它們集中到一些相對防災設施比較好的博物館裏保管,這也是從這次地震中總結出的寶貴經驗。

  相關稿件
地震余波仍在震蕩樓市 2008-06-20
19省市對口支援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 2008-06-19
地震災區商業網點正有序恢復 2008-06-19
災後一個月盤點:地震對保險行業影響有限 2008-06-19
國務院:六大政策措施支持地震災後恢復重建 2008-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