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未改工業大勢 重建須重結構優化
訪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呂政
    2008-06-16    作者:原國鋒    來源:人民日報

    [進入汶川地震專題]

  四川地震災後重建正在緊張有序進行。工業是震區重要經濟支柱,地震給震區的工業經濟造成什麼樣的損失?地震給我國工業經濟運行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就讀者十分關注的問題,本報記者採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呂政。呂所長認為,地震對我國工業運行未造成重大影響,控制投資規模,優化産業結構成為當務之急。

  地震對我國工業運行未造成重大影響,預計3個月之內,災區80%的工業企業可恢復生産 

  記者:地震對我國工業經濟運行有多大影響?
  呂政:汶川大地震導致四川、重慶、陜西、甘肅等省(市)3萬多戶工業企業受災,其中四川省規模以上受災企業4812戶,重災企業674戶,直接經濟損失近2000億元。這些損失包括垮塌的廠房、損毀的機器設備、企業基礎設施、原材料、産成品等資産存量以及停産、半停産期間的生産經營損失。
  從四川省受災企業産出佔全國的比重看,地震所造成的損失不會對我國工業運行的全局造成重大影響。2007年四川國內生産總值為10505.3億元,佔當年全國國內生産總值的4.2%,其中四川工業增加值4100億元,佔全國工業增加值的3.8%;重災區的工業增加值佔四川全省工業增加值的44%,佔全國的1.7%。目前抗震救災的重點已轉入恢復重建階段,災區企業搶修工作有序推進,生産正在逐步恢復。預計3個月之內,災區80%的工業企業可陸續恢復生産。
  記者:您覺得在重建過程中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呂政:災區工業的恢復首先要恢復交通運輸和水、電、煤、油、氣等基礎産業的供給能力;二是根據當地的地理條件、環境容量和資源條件,調整和優化生産力的空間布局,並結合産業結構調整,促進中小企業向工業園區集聚;三是結合恢復重建更新設備和工藝,淘汰落後生産能力,促進技術和産品升級;四是利用恢復重建過程中擴大固定資産投資規模的機會,為因震災暫時失去工作崗位的職工提供新的就業機會。

  控制固定資産投資規模、優化産業結構成為當務之急

  記者:災區重建對固定資産投資需求較大,這是否意味着宏觀調控的難度進一步加大?
  呂政:固定資産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拉動約佔40%,因此必須保持適度的固定資産投資規模。今年以來固定資産投資增幅比去年有所回落,但增幅仍超過24%。雖然災區恢復重建有擴大投資需求的客觀要求,增加對災區的投入是必要的。但是從全國看,還需要繼續實行從嚴控制固定資産投資規模的方針。尤其是要控制固定資産投資方向,確保能源、交通運輸、環境治理等基礎設施建設重點項目的投資到位,一般加工工業的投資應優化結構,提高用於結構調整和技術改造的比重。避免因投資過熱而加劇通貨膨脹。
  記者:我國工業企業整合優化産業結構的任務仍然十分艱巨,能否談談主要在哪些領域突破?
  呂政:當前,調整和優化産業結構要從四個方面來進一步突破和推進,一是促進資源密集型企業的生産要素向技術先進、具有規模效應的大企業集中,繼續淘汰消耗高、污染嚴重、規模不經濟的落後企業;二是提高附加價值高、消耗資源少的先進製造業的比重;三是根據不同行業的技術經濟特點,推進生産社會化和專業化,形成大、中、小企業合理分工的産業組織結構,提高勞動生産率,克服工資成本上升帶來的不利影響;四是加快為生産服務的服務業的發展,促進生産外包,轉移不具有優勢的生産經營環節,將有限的資源集中配置到企業的強勢領域,突出企業的競爭優勢。

  相關稿件
汶川地震十大關鍵詞凸顯中國精神 2008-06-13
四川省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災一個月全景紀錄 2008-06-12
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地震災區恢復生産工作 2008-06-12
汶川地震後四川首只IPO股在深交所掛牌上市 2008-06-11
地震災區:滿意之外有新願 帳篷悶熱盼板房 2008-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