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認為,災後“心理重建”尤為重要
    2008-06-10    本報記者:殷麗娟    來源:經濟參考報

    [進入汶川地震專題]

  6月5日,幾名映秀心連心學校的學生在放學路上嬉戲。目前,學校一共有學生17名,包括從幼兒園、小學到初中各年齡段的孩子。他們在這裡除了正常學習外,更多的是接受心理輔導,以幫助他們樹立信心,走出災難的陰影。新華社記者 武敵 攝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全國聯合抗震救災心理救助專家組組長於欣説,地震後的心理干預和其他救災搶險工作一樣重要。幫助在此次地震中失去親人的倖存者從極度絕望的情緒中走出來,進行“心理重建”尤其重要。按照心理干預的醫學特性,採取措施越及時,效果也就越好。在汶川地震發生後,特別是那些在地震中失去家園和親人的倖存者,應該是“心理救濟”的重點關注對象,讓他們在身體脫離災難的同時,心理上也脫離絕望困境,遠離災難影響。
  於欣説,由於這次地震災害造成很多人死亡,面對親人、家庭頃刻間化為烏有,他們所承受的心理壓力是常人難以想象的,特別容易出現各種心理性疾病。
  據了解,此次四川汶川地震中倖存者的心理問題輕者將導致神經衰弱,重者導致抑鬱症或精神分裂等,以至於會用自殺的方式來解脫極度的痛苦煎熬,甚至産生怨恨,引發對社會不滿等。
  比如,一位在地震中失去孩子的母親哭幹了眼淚,每天精神恍惚地説,孩子是我的天,失去了孩子我活着還有什麼意義?還有一名中學生,他腦海中經常浮現地震時同學死亡的血腥場景,致使他出現吃不下飯、睡不着覺和情緒緊張、恐懼等症狀,如果不及時對他實施心理治療,地震的噩夢可能會折磨其一生。所以,911事件後美國有超過1000名心理醫生對經歷911事件的人員進行心理干預。事實上,在國外,每當重大災情或突發事件出現後,就會有大量懂得心理支持的人員、社會志願者、受過培訓的人員迅速到達救護現場,在醫生救助傷病員的同時,對傷者進行心理支持或引導。
  專家對當前地震實施心理干預提出以下建議:第一,心理干預亟待納入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體系。其實“心理干預”是一場看不見的救災,同樣需要爭分奪秒。在西方國家,心理危機干預已經成為搶險救災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第二,重視對地震中失去親人的倖存者主動實施心理干預。對於親身經歷這場大地震的人來説,當他們面對眼前房塌屋倒的慘狀,回憶自己死裏逃生的驚險,想起在地震中不幸遇難的親人,他們心理上所要經受的磨難會導致畸形心態。因此,隨着抗震救災工作的展開和深入,應及時對地震中的倖存者主動實施心理干預,避免因自然災害給他們造成嚴重心理傷害。肉體的傷會很快癒合,心理的重創卻很難離去。在此次抗震救災中,為生還者提供規範科學的心理危機干預,應當是一件須臾不可或缺的救助。
  第三,心理危機干預需要時間和過程,絕不是一兩天就能完成的。心理治愈絕對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給予地震中的倖存者具體的指導和關心,給他們鼓勵,接受他們出現的煩躁情緒,特別是地震中的孤兒,要給予他們心靈上的關懷。

  相關稿件
地震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 2008-06-06
為地震災區勞動力輸出開“綠色通道” 2008-06-06
孫政才&&:地震不會影響中國糧食安全保障 2008-06-05
車市低迷,是地震造成的嗎? 2008-06-04
美國奧委會向四川地震災區捐贈1000頂帳篷 2008-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