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家,應該建在哪兒
    2008-06-05    作者:趙永新    來源:人民日報

    [進入汶川地震專題]

  “一定要十分珍惜災後重建這一機遇,立足長遠、科學規劃、適度超前,力爭把災區建設成抗震功能齊全、生産發展、人居環境優美、當地傳統文化得以保護、人民生活安定富裕的新家園。”
  中科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以下簡稱“成都山地所”)的專家們經過深入討論,達成了上述共識。

科學規劃——有利于發展生産,有利于方便生活,有利于抗震和環境保護

  “只有把災後重建的規劃做好,才能為災區今後的長遠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四川省科學顧問、成都山地所研究員陳國階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指出,重建工作自始至終要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把災區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重建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做到有利于發展生産、有利于方便生活、有利于抗震和環境保護,做到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次生災害塌方、滑坡、泥石流、堰塞湖、山洪等得到較好的控制,不對人居安全造成大的威脅,讓抗震功能走進每一座建築物和每一個家庭。
  陳國階認為,重建規劃應在充分考量區域環境安全與區域資源環境容量的前提下,搞好“産業重組”和“空間重構”:前者是指從大區域開發和社會經濟建設出發,按照新的産業發展要求,結合當地的資源條件,以産業布局優化、産業之間的組合優化進行産業重組,淘汰落後生産力,發展環境友好型産業;後者是指人口、城鎮、産業與基礎設施的重新布局,村莊、城鎮、産業該集中的集中、該搬遷的搬遷、該重建的重建。
  “總之,要把災後重建與推進現代化、城鎮化、新農村建設等結合起來,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中心城鎮——跳出“在廢墟上崛起新城”的舊思維,建一座新城、保一方平安

  作為一個地區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的“龍頭”,中心城鎮的重建至關重要。成都山地所副所長程根偉研究員認為,由于各地受損的情況不太一樣,特別是有些山區河谷非常狹窄,地質災害危險性很高,適合居住和建築條件的土地極為有限,因此要跳出“在廢墟上崛起新城”的舊思維,不宜在當地重建的就應異地新建。
  對于新址的選擇,陳富斌研究員認為要考慮三大因素:首先是地質因素,要避開地震斷層、山體崩塌以及泥石流地帶;其次是生態因素,最主要的是要避開臥龍自然保護區世界自然遺産地和該地區內其他大熊貓棲息地;第三是基礎設施因素,包括滿足生活、生産需要的水源地和安全便捷的交通等。
  “要讓重建的城鎮經得起歷史的考驗。”程根偉研究員説,災後重建不是簡單地恢復原有居民點和過去的城鎮,房屋抗震、環境衛生標準、應急救災等方面的標準必須適當超前,即使做不到一勞永逸,也要盡可能一步到位,做到建好一座城鎮、改善一方民生。
  為此,他提出,為防止今後發生山體滑坡、泥石流危害,中心城鎮的重建可以考慮平山造地的方法,在交通便利的低山丘陵區搞人造平壩,在平壩上建設新城鎮。
  “這樣做一次性投資可能會很大,卻可以免去在山區遠距離修路搭橋、架設管線等基礎工程方面的巨大花費,兩者的總投資可能基本相當。特別是這樣建設使新城區的安全性大為提高,城鎮的生活與交通條件大為改善。”
  程根偉告訴記者,在城鎮重建過程中一定要預留出避災安全平臺——可以借鑒大江大河防洪區專門劃出一塊地方作為“防洪平臺”的經驗,在適合躲避地震、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的地方修建避災安全平臺,可以做成地上高臺,也可以設計在地下,建成加強型地下室。

山區農村——人口盡量外遷,建設長江上游生態屏障

  “汶川地震烈度7度以上的災害嚴重區均為山區,面積約3萬平方公里,人口約500萬,其中農村人口佔85%以上——山區農村的重建是重點也是難點。”
  熟稔震區農村情況的張信寶研究員分析道,龍門山區一帶山高溝深、地質破碎、泥石流等災害嚴重,加上交通不便,災後就地重建工作的難度很大,即使投入巨資進行重建,社會經濟發展也難以達到小康水準;同時這一地區位于岷江等長江重要支流的上游,由于長期墾殖,水土流失嚴重,是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建設的重點地區。
  “因此,應把山區災後重建與新農村建設和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建設統籌考慮,實施生態移民,把山區人口盡量向城鎮集中。”
  張信寶提出了這樣的思路:考慮到上學、就醫等綜合因素,應以摩托車半小時能夠到達通鄉及以上等級公路的距離(15公里左右)為尺規,把地震災害山區分為就地重建區和地震移民區兩類,在就地重建區按新農村建設的標準,重建村寨,加強道路、學校、通訊、農田水利和電力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在地震移民區,則鼓勵和組織動員群眾到當地通鄉及以上等級公路沿線區域居住——如當地人口容量有限,可考慮異地移民。
  “其實以前國家也鼓勵生態移民,但由于故土難離,很難辦到。現在正好利用災後安置的機會,逐步把山區的人口遷出來。對于遷移農民空出來的土地,國家可以統一規劃作為其他目的重新規劃使用,比如建風景旅遊區、生態保護區、國有農場(林場)等,讓這些地方成為長江上游的生態屏障。”
  程根偉副所長希望,通過山區城鎮重建解決以前難以解決的問題,比如居民點過于分散、建築標準太低、衛生和廢水處理設施缺乏等,從而提高山區人民生産生活條件,建設“21世紀的新山區”。

  相關稿件
孫政才表示:地震不會影響中國糧食安全保障 2008-06-05
車市低迷,是地震造成的嗎? 2008-06-04
美國奧委會向四川地震災區捐贈1000頂帳篷 2008-06-04
地震災區産生的建築垃圾可進行資源化利用 2008-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