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貨幣市場不會像越南一樣接近崩盤
    2008-06-04    作者:葉檀     來源:現代快報

   新興市場面臨新一輪危機。進入2008年以來,印度盧比、泰國泰銖、菲律賓比索、印尼印尼盾等多個國家的貨幣均出現了對美元貶值的情況,而這些貨幣在前5年時間大致均是對美元升值。
  有人因此擔心,人民幣與中國資本市場也會同遭池魚之殃。提醒有必要,但沒必要杞人憂天。
  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形成原因包括實行與美元挂鉤匯率機制、經常項目逆差、短債長貸、不適當地大幅放開金融開放步伐、金融機構腐朽低效等等。而中國目前資本項目仍實行嚴格管制,外匯儲備仍在大幅增長,短債長貸剛露苗頭。中國不僅不存在貨幣市場崩潰的土壤,相反,如果東南亞再發生金融風險,人民幣以其封閉性,又會成為一個避風港。
  有人以最近人民幣兌美元不再快速升值作為人民幣拐點的證據。這是誤解。渣打銀行近期對人民幣與主要交易貨幣的走勢研究後發現,人民幣升值速度不是減慢,而是加快了——不過是對其他貨幣升值,而不是美元。也就是説,對美元名義匯率雖然下降,但對歐元、日元等一籃子貨幣的實際匯率卻在加快升值。這只能證明,中國的外匯政策出現了令人注目的變化,央行更關注實際匯率而不是名義匯率的變化,這也説明美元獨大的地位在發生變化。
  越南股市在2006年上漲了142%,今年前6周再漲46%。目前股票平均市盈率達到66倍,超過新興市場的溢價。安邦集團最近以“錢多、速來”為題,發表了一篇介紹越南經濟的文章,生動地描繪國際熱錢追逐越南市場的盛況。去年1月凈流入越南的外資估計超過10億美元,速度比前年快了一倍。如果今年資金流入維持在目前的水平,全年外資規模將達到越南GDP的1/5。而在流向新興市場的熱錢中,中國顯然不佔據大頭。
  中國並非沒有風險。最近的風險包括外匯儲備中熱錢增加,外匯貸款增加。
  4月份外匯儲備單月增長高達744.6億美元,增幅超過了今年1月的616億美元,創出單月外儲增長歷史新高。扣除掉貿易順差和外商直接投資的規模,不可解釋性的外匯流入居然達到501.8億美元。
  與此同時,2008年年初以來人民幣貸款增長率雖然有所下降,但外匯貸款的快速增長使得金融機構的本外幣貸款增長率在總體上還較2007年略有上升。美元的低息與國內商業銀行以貶值的外匯換取人民幣資産的努力一拍即合。由此,央行的緊縮政策付之東流,外匯貸款形成二次結匯,意味著由外匯佔款形成的人民幣基礎貨幣發行量繼續增加,通脹形勢更為嚴峻。國內外匯貸款商業銀行成為通脹的幫兇。
  更嚴重的是,如彭興韻所説,外匯貸款的急劇增加和外匯存款的快速下降,使得我國金融機構到2008年第一季度末出現了1135億美元的外匯貸差。為了滿足外匯貸款增加的需要,國內一些金融機構不得不採取回購等方式從外資金融機構融資,這會使中國金融機構的短期外債快速上升。用流動性高的回購短期負債來支持流動性低、期限較長的外匯貸款,使得金融機構“借短用長”的資産負債期限錯配更顯突出。這使中國沒有的東南亞金融危機時發生的短債長貸現象現出端倪。
  越南有越南的問題,中國有中國的問題,我國人民幣最大的風險目前是基礎貨幣發行體制繫於美元一身,金融資源使用低效,外資熱錢引起的人民幣資産價格上漲還處於隱患階段。越南等新興市場的貨幣與資産價格危機,暫時不會發生在中國。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