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輕災情短期擾動財政政策應擔綱
    2008-06-03    作者:周明    來源:中國證券報

    [進入汶川地震專題]

  在分析汶川大地震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時,大多數專家認為,震災不會改變宏觀經濟的基本走勢。
  震災對宏觀經濟運作只是一個短期擾動,中央提出的防止經濟由偏快轉為過熱,防止物價由結構性上漲變成明顯通脹的“雙防”政策不應動搖。但當前防止震災的短期影響在經濟領域蔓延尤其值得注意,從這個意義上説,“雙防”政策或可擴充為“三防”。
   分析人士認為,在可供選擇的宏觀政策工具中,財政政策堪當“三防”的主角。

財政政策“有保有壓”

  當前宏觀經濟運作的主要風險在于物價持續上漲壓力增大,而地震使物價上漲的壓力相對加劇。同時,經濟偏快的壓力並未因震災而減弱。
  從貨幣政策的角度來看,在國內外宏觀經濟環境出現明顯變化之前,我國貨幣政策進一步緊縮的空間相對有限。
  分析人士認為,在震災及重建過程中,貨幣政策應慎用,首先,貨幣政策更注重于總量控制,難以直接作用于結構性和擾動性為主的事件;其次,即使以降低資金成本的方式支援災後重建,也應與財政補貼相配合,即通過財政補貼的方式對金融機構進行貼息,對受益區域和項目嚴格界定等措施提供對災後重建的“有效供給”。
  財政部財科所所長賈康認為,當前在以“從緊”貨幣政策和“穩健”財政政策積極收斂流動性的同時,有所區別地在“三農”、社會保障、區域協調發展、自主創新、節能降耗、生態保護等領域運用結構性對策,加大要素投入的力度和促進相關機制創新改進,便是通過“供給管理”加強了這些經濟社會中的薄弱環節,即增加宏觀經濟中的有效供給。
  從物價上漲的形態來看,抓住幾個關鍵性“物價性”商品,對控制物價上漲或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實際上,財政政策已開始作用于此。比如,出臺對生豬養殖的財政補貼等措施,增加豬肉供給;通過降低關稅等措施,降低農産品進口成本等等。
  央行金融研究所昨日發布的報告也指出,目前已安排700億元作為災後重建資金。隨著災後重建工作的推進,預計後續資金投入會進一步增加,財政政策的發揮可以考慮運用多種方式,如核銷部分受災企業的欠稅和呆壞賬、通過設立特別基金和發行專項債券增加大災後重建的資金投入等。另外,考慮到災後重建可能影響正常的市場化回報,應對捐贈和援建企業實行相應的減稅政策或提供一定的財政補貼。應抓住災後重建的契機,進一步加大財政對民生和基礎設施建立的投入,有保有壓,加快財政支出結構調整,促進整個經濟結構的優化。

減輕災情帶來的短期擾動

  分析人士認為,防止災情影響在經濟中“傳播”應得到充分關注。賑災以及災後重建,對中國經濟的平穩運作是一個挑戰,雖然震災只是短期擾動,但它仍會加大物價控制的難度,甚至會影響到平抑經濟過熱政策的出臺。
  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鋼認為,雖然四川省經濟總量佔全國比重不大,這次地震仍屬于局部性災難,但四川是我國重要的生豬養殖基地,也是重要的糧食基地之一。因此,由于汶川大地震對災區農業生産及工業生産、交通運輸造成較大破壞,供給方面的減少,可能在短期內對物價産生衝擊,加大物價上漲壓力。
  另外,部分發電站和傳輸線在地震中受損,導致電力無法正常傳送,加之目前即將進入夏季用電高峰期,地震給四川水電設施及國內能源需求所造成的影響不容忽視。
  所以,財政加大對農業、電力等設施恢復重建的投入,加快其恢復生産勢在必行,對當地災後重建實行優惠的稅收政策也是理所應當。但需要強調的是,對于災區的稅收優惠措施應嚴格局限在受災地區和群眾之中,不能將這種優惠措施變成一種“普惠”。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