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農業重災之年力保不減産
    2008-06-03    作者:鄭德剛 劉裕國    來源:人民日報

    [進入汶川地震專題]

  6月2日,在安縣塔水鎮油房村,某裝甲團戰士幫助農民栽插秧苗。汪曉東 鐘述強/攝影報道
  “四川大地震,受災最廣的是農業。”記者剛見到四川省委農辦主任張寧,他就直言不諱、開門見山地講述起四川廣大農村在地震災害發生後遭到的重創。
  據四川省農業部門提供的數據,在這次特大地震災害中,全省受災面積接近幅員面積1/3,重災地區涉及88個縣共1204個鄉鎮,面積高達10萬平方公里,重災人口達2790多萬人,佔了全省總人口的1/3。“關鍵的問題是,在這些重災區中,受災的絕大多數是農民,受災面積最大的是農村,直接經濟損失最慘重的是大片農田、畜牧業、林業、農房和農業基礎設施。”
  張寧告訴記者,根據各地的初步統計,災害中全省受災農田356萬畝、被毀農田101萬畝、死亡畜禽4350萬頭、損毀林木及林地152萬畝、3.2萬多家鄉鎮企業受災、1803座水庫出現險情、倒塌和損毀農房1700多萬間,涉及農民636萬多戶。張寧痛心地説,根據這一連串觸目驚心的數字,初步統計全省農業和農村直接經濟損失高達3000億元。“這是四川有史以來最慘重的損失!”
  “尤為嚴重的是,這次特大地震給四川這個全國舉足輕重的農業大省的農業生態帶來的不利影響,不是短期內可以消除的,農業生態的恢復任重而道遠。”
  面對如此嚴峻的災害,四川省各級黨委、政府和農業部門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緊急部署,在全力開展搶險救援的同時,動員全省災區人民奮力生産自救。省農業廳及時下發了“雙搶”工作緊急通知,5月13日,省農業廳黨組書記、廳長任永昌率工作組,冒著余震和大雨深入重災區了解災情,指導抗災。
  在震後的四川農村,“雙搶”的口號叫得特別響,村村如火如荼,處處有壯歌。
  令張寧感到一絲欣慰的是,經過全省災區農民的努力,大災之年的小春作物仍然獲得了增産,大面積的大春作物已經下種,預計全年糧食總産量在確保3400多萬噸的基礎上繼續增産。
  張寧介紹説,全省圍繞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的目標,確定了力爭“重災區少減産、不減收,輕災區不減産、保增收,非災區多增産、多增收”的方針,努力實現全省重災之年糧食不減産、農民多增收。
  記者近日在一些重災區看到,絕大部分收割完莊稼的地上,已經長出綠油油的稻苗。據介紹,綿竹市20多萬畝的小麥已經在最短時間全部收割完畢,而全市應種的38萬畝水稻和2.6萬多畝玉米絕大部分已經下種。在災情極為嚴重的什邡市,由市政府出資280多萬元、組織500多臺農業機械,免費為重災農民收割小麥達3萬多畝,目前全市的大蒜、大麥、油菜籽已經收割完畢,水稻種植面積到5月下旬已達到10萬多畝。
  為全力支援災區農民生産自救,各級災區政府在抓好搶收搶種的同時,及時引導農民對損毀農田進行恢復和改種補種,對受損的灌溉渠道進行及時修復。目前,全省已緊急調往災區供改種補種的玉米和蔬菜種子分別達20多萬公斤和1.4萬多公斤,已臨時恢復灌溉農田面積達800萬畝。
  “把晚秋生産作為一季莊稼來抓。”四川省農業廳副廳長趙世勇説。四川計劃全省晚秋糧食面積達到1600萬畝,其中,再生稻蓄留面積達到450萬畝,秋馬鈴薯480萬畝。及早備足種薯,力爭馬鈴薯面積擴大30萬畝,力爭全省晚秋糧食增産0.5億斤。
  張寧説,由于地震災害極為嚴重,恢復重建是一個很長的過程,經過農業部門的初步調研,省裏已初步確定通過發展農業産業化經營、加快發展種養殖業、抓好畜牧業生産、盡快恢復農業基礎設施、組織農民重建家園和加大對農業政策扶持等6個方面加快農業重建工作。“四川糧食産量位列全國前三、豬肉等多個農副産品位居全國首位,這樣一個舉足輕重的農業大省,在大災之年努力做到糧食不減産、農民保增收,這就是對全國人民在嚴重災害發生後給予四川兄弟無私支援的最好回報。”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