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體富:多渠道籌集賑災重建資金
    2008-06-03    作者:周明    來源:中國證券報

    [進入汶川地震專題]

  目前,災區重建工作已擺上議事日程。專家認為,從當前我國財政支出的情況看,雖然今年賑災重建過程中來自財政部門的資金或逾千億元,但這不會對財政收支情況産生太大影響。從賑災重建資金來源的角度看,財政應該擔當主角。財政可以通過中央預算調節基金、減少中央行政支出、發行特殊國債、由地方財政對口支援等方式多方籌集資金,以緩解對中央財政支出的直接壓力。

財政撥款或逾千億

  中國財政學會副會長、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安體富測算,此次賑災重建中,今年中央和地方各級財政撥款金額將超過千億元。
  安體富認為,由于我國財政收入多年高增長,即使中央財政直接撥款,抗震支出還不到全年6萬多億元財政總支出的2%;而汶川地區經濟總量佔整個國民經濟總量的比重不高,對財政的貢獻度也不大,這場災害對財政收入的影響很小。所以,賑災不會對我國財政收支情況産生太大的影響。
  災後重建是一個需要認真論證、不斷推進的係統工程。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鋼建議,應分階段地提出一些目標:比如,一年的目標,能夠保障500萬災區群眾的基本生活需要,基本恢復正常經濟秩序,利用災後重建為當地農民創造就業機會,增加收入。此外,還要提三年、五年、十年的目標。
  專家認為,今年重建工作的重點將集中在安置受災群眾、恢復當地基本生産生活條件、論證並確定重建規劃以及初步開展重建工作等。今年賑災重建的主要費用,將集中在上述幾個方面,其中安置受災群眾應該是最重要也是最緊迫的任務。在下一步的賑災重建工作中,論證重建規劃、修復道路,恢復供水、供電、通訊等設施,防止當地次生災害等將成為工作重點。而財政投入的重點也將按照重建的路徑進行。

需多方籌集資金

  談及賑災重建資金來源問題,安體富認為,從財政資金來源的角度看,應該採取多渠道籌資的方式,而不應僅僅採用中央財政直接撥款這一種形式。
  2006年和2007年我國都已經安排了預算穩定調節基金,這項基金的設立就是為了應付不時之需。因此,此次賑災重建,可以動用一部分調節基金。
  近年來,中央行政支出的比重佔財政收入的比重較高,逐步減少這部分資金是提高政府資金運用效率的需要。國務院常務會議已決定,中央國家機關今年的公用經費支出一律比預算減少5%,用于抗震救災。
  在賑災重建中,也可以考慮發行特別國債即賑災國債籌集資金。同時,由各個地方特別是東部發達地區對口支援災區重建也是一條可行之路。安體富認為,東部地區應該大力支援災區重建工作。即使此次沒有出現地震災害,東部地區對西部的支援也是需要的。更何況在出現重大自然災害後,通過地方財政的對口支援,能夠大大緩解中央財政的壓力。
  安體富認為,除了財政對賑災的支出外,我國應通過相應的稅收優惠政策等方式大力發展NGO組織(非政府組織),通過社會捐助的形式,為賑災提供新的資金來源。“目前美國NGO組織的收入已佔GDP的10%左右,而我國還不到1%,這些公益基金能夠為救災和重建提供重要的基金來源。”另外,可考慮由政府籌集資金建立自然災害保險制度,這種保險可以通過商業模式經營,並在國際市場進行再保險分攤風險。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