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岳:災後重建需充分考慮規劃環評
    2008-06-03    作者:劉世昕    來源:中國青年報

    [進入汶川地震專題]

    6月1日,國家發改委宣布,由國務院30多個部門和四川省政府組成的“國家汶川地震災後重建規劃組”將用3個月的時間拿出震區的重建規劃。
    哪些因素有可能影響災區繪制新地圖,此前曾有專家建議説,災區的恢復重建要考慮到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記者今天輾轉多次,電話採訪了正在甘肅隴南地震災區進行調研的環境保護部副部長潘岳。潘岳表示,災區重建不能是簡單的恢復,生態環境應該成為災區重建合理布局的基礎指標之一,規劃環評也應該作為重建規劃的基礎依據,為長期減災防災機制的建立打好基礎。

地震可能嚴重損壞災區生態係統

    已在災區走訪多日的潘岳告訴記者,這次地震發生在生物多樣性豐富、生態環境非常敏感的長江上游,地震對災區脆弱的生態環境造成了極大破壞,甚至可能嚴重損害災區生態係統的基礎。目前至少可以看到四類生態問題的存在:地震導致了山體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質環境災害;防疫過程中使用的大量消毒劑、滅菌劑,以及生活垃圾、生活污水、腐爛動物屍體等,威脅到河流水環境和群眾飲用水的安全;地震將改變部分珍稀動物的食物結構和生活習性,並直接導致其數量的減少,造成了生態功能的下降;地震還造成了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隱患。

環境資源承載力應該成為災區重建坐標

    此前,環境保護部曾發布消息説,該部已派出8個督察組,對災區什邡化工園區的20家重點企業進行了緊急排查,發現園區存有約3000余噸黃磷、濃硫酸、磷酸、液氨等危險化學品,一些化工廠的危險化學品未設置圍堰,部分化工廠污水收集池和事故應急池有污水外泄的隱患。盡管環保部門已經督促採取應急措施阻止危險化學品泄露,但也有專家就此建議説,今後在規劃布局企業、甚至是工業園區的時候應該多考慮生態環境的因素。
    潘岳介紹説,此前國務院常務會在研究部署災區重建工作時,已著重要求災區重建應充分考慮當地地質條件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合理確定城鎮、工農業生産布局和建設標準。
    環境承載能力如何成為災區重建的坐標,潘岳認為,在做重建規劃時必須要運用規劃環評這一國際公認的環境與發展綜合決策的手段。
    他説,只有開展重建規劃的環評,才能根據災區生態環境承載能力,對重建的空間布局、發展規模、功能分區、工農業生産力布局等生態環境適宜性進行分析,提出預防或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措施;只有開展重建規劃的環評,才能按照區域主導生態功能定位,確定災區主要産業的發展方向,規范空間開發秩序;也只有開展重建規劃的環評,才能從決策源頭上引導重化工等高危行業合理布局以及流域梯級水電開發優化發展。
    潘岳介紹説,環保部門將積極支援災區重建工作,組織開展對災區的環境資源承載能力進行研究,對災區擬重建的區域范圍、總體布局和規模、功能分區、經濟發展布局等問題進行分析,明確災區生態環境對重建活動可承載的能力。

規劃環評應介入災區重化工企業布局和水電開發

    規劃環評介入災區重建將重點關注哪些領域?潘岳認為應首先進入重化工行業的布局和西南地區水電的開發。
    潘岳解釋説,化工石化行業普遍存在著較為嚴重的布局性環境風險。在災區重建過程中,要更加重視化工石化等高危行業的環境風險問題,考慮重大自然災害發生時污染物對大江大河、飲用水源地、集中居民區、自然保護區等環境敏感目標的影響,避免整體布局不當可能造成的污染事故風險。
    同時,環保部門還將對災區已建、在建、擬建的化工石化等高危項目進行全面的地質環境災害風險排查,重點檢查現有重大項目土木結構、主輔設施及儲運等重要環節的防震、抗震性能,分別提出相應的措施和要求。對于國家不鼓勵或需要淘汰的高危企業不必要重建,實行“騰籠換鳥”,騰出環境容量和生態空間發展一些具有明顯比較優勢的特色産業。
    潘岳説,西南地區是水利水電開發的重點區域,但這一地區又是我國主要的地震活躍帶之一,地質條件復雜,災害風險極高。水利水電工程所在地大多地形陡峻,工程施工使地形發生很大改變,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地質環境災害,並引發很大的次生環境問題。鑒于西南地區的生態環境特點,必須堅持“統籌規劃、保護優先、有序開發”,深入研究大規模的流域水電開發與地質災害的關係,特別是要做好地震對水庫安全的次生環境風險研究,提出這一地區水電開發的指導性意見。對一些生態環境特別敏感的地區,要進行地震環境風險影響評價,提出更高更嚴格的保護措施。
    本報北京6月2日電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