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祝福汶川
    2008-05-30    葉建平    來源:經濟參考報
  擦乾眼淚,掩埋好遺體,頂著暴雨和余震,汶川重新上路。
  我們祝福汶川。經歷房倒墻傾的汶川人,住在帳篷裏的汶川人,處在堰塞湖威脅下的汶川人,既不幸又幸運。他們忍受了巨大的痛苦,也承載了太多的關切。他們遇上了一個務實又親民的政府,碰上了一個高效又協調的機制,撞上了一個堅韌又團結的民族,也趕上了一個豁朗向上正在全面復興的時代。如果時光倒退3000年、300年、哪怕只有30年,這種地震的後果都是無法想象的。
  我們也應該感謝汶川。在撕心裂肺的日子裏,我們發現了人性的種種面目,看到了人類的種種態度,感受到了我們這個民族的情感、特質和應對力,也得到了世界對中國的如潮好評。國旗低垂、舉國默哀的三分鐘裏,以人為本、生命至上的國家意志空前堅定,悲壯堅忍、負重前行的民族精神舉世動容。德國《明星》周刊説,中國在救災中表現出勇敢、毅力和人道主義光芒,贏得了世界的尊敬。彭博新聞社説,中國救災速度之快、效果之好,全球驚嘆!西班牙《世界報》也説,中國表現出的精神與力量將使她在前進的道路上堅不可摧,這是一個摧不垮的民族!
  當然,我們實在不願意以這種方式去贏取世界的關注,更不願意以這樣的代價來換取這種鼓勵和褒獎。我們寧願平平安安地沉默著,寧願歡樂祥和地無名著。我們對待讚美的態度,就是清醒,應對嘲諷的行動,就是把自己事情做好。總理已經向世人做出承諾:我們將用三年左右的時間重建災區,並將比原來建設得更好!所以眼下我們要做的,就是一邊療傷一邊防疫,一邊規劃一邊建設。這裡,我們要向未來的建設者們進言幾句——
  首先,不能重復“千城一面”的毛病。追求新潮、崇尚“高大全”進而迷失自己,這是許多城市建設中慣有的積習。在這一點上,汶川等地要吸取教訓。人們之所以欣賞大連、青島的綠樹紅瓦、碧海藍天,之所以讚嘆姑蘇、秦淮的小橋流水、翠竹白墻,其實很大程度上是對千篇一律、千城一面的城市改造的一種失望和心理抵觸,也是對逐漸逝去的各種地方文化的懷念和精神堅守。汶川周邊有著豐富的巴蜀文化和羌族習俗,完全可以在災後建設中重塑自己的特點和風格。説不定,巴蜀深山還可因此而增添旅遊新城。
  其次,不能重復地震帶上的“海盜船生活”。有人形容地震時,人們像是行走在海盜船上一樣。汶川方圓200公里是個地震多發區,歷史上已經有過8次七級以上的地震。因此災後重建不能只考慮規模和式樣,在城市選址上也要多動點心思。條件許可的情況下,要選擇適當地放棄、適當地遷移。現在不是有些鄉鎮已經開始移民了嗎?離土離鄉可能不是一件好事,但比起傷痛和毀滅來説,又算得了什麼呢?
  最後,不能重復沒有防災意識的教育。據報道,有關部門已經把倒塌學校的建築材料編號保管,待做出質量檢測後將適時公布。這説明,學校的抗震能力已引起政府部門的警覺。今後,我們要在地震頻發區上重建教育,就要像國外那樣,大幅度地提高學校校捨得抗災等級,把學校建成當地最堅固、最安全的避難場所。這一點,應該毫不客氣地強制推行。對學生的教育,也要因地制宜地開展災害逃生和救助的培訓。我國中小學生中普遍有軍訓的課目,如果其中能夠加上一些這方面的內容,那將是一種功德無量的善舉。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