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地震對經濟發展影響
國家動用多種金融工具
    2008-05-30    韓潔 張旭東 苑堅    來源:市場報

    [進入汶川地震專題]

  盡管在從緊的貨幣政策下,我國的商業銀行正在逐步緊縮信貸規模,但四川汶川大地震發生後,央行對受災較重的四川、甘肅、陜西、重慶、雲南五省(市)增加再貸款額度70億元,用于支援當地金融機構增加抗震救災和災後重建的信貸投入。
  “央行將按照國務院統一部署,靈活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全力支援抗震救災和災後重建。”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近日在災區視察銀行時説。
  由于地震所帶來的新挑戰,我國面臨的控制物價上漲和保持經濟平穩增長的任務更加繁重。為此,我國的宏觀調控部門正在動用包括貨幣和財稅在內的多種金融工具以最大限度降低地震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
  5月12日發生在四川汶川的大地震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遭遇的破壞性最強、波及范圍最廣、救災難度最大的一次地震。
  盡管地震不會改變我國整體經濟的基本面,但新增不確定性因素不容忽視,其中最大的挑戰來自于通脹壓力。
  “今年以來,國內外環境錯綜復雜,物價上漲壓力依然較大,而在地震發生的背景下,這方面的任務更加艱巨。”央行金融研究所宏觀經濟分析小組相關人員29日在接受新華社專訪時説。
  亞洲開發銀行駐中國代表處首席代表羅伯特魏圖告訴新華社記者,為應對地震給經濟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中國現有的宏觀調控政策,如財政和貨幣政策,應更加具有靈活性和可操作性。
  對于未來的貨幣政策調控,周小川明確表示,央行將高度關注地震災害後我國的經濟運作態勢,既要滿足抗震救災企業需求,也要落實好宏觀調控舉措,防止物價和投資增長過快。
  宏源證券高級研究員唐震斌分析説,這意味著,央行將可能對災區實行較寬鬆貨幣政策,但整體保持貨幣政策從緊基調,以控制物價和投資增速。
  地震發生以來,央行已經實施了一係列靈活的金融調控政策支援災區重建。除了加大對災區貸款的支援力度,央行還決定受災嚴重的成都、綿陽等6市州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暫不上調,而在地震發生之前央行曾宣布,從5月20日起,全國存款類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將上調0.5個百分點。
  央行還表示,將始終密切關注災區的金融需求,對支援災區居民生産生活和企業資金調撥方面的金融政策將有進一步考慮。此外,還在各級國庫開通綠色通道以便向災區撥付救災款。
  遭受地震破壞的地區急需大量投資進行災後重建,財政政策的動向備受關注,很多專家呼吁政府轉而實施擴張性財政政策,以防止經濟下滑。
  對此,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29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地震雖然對受災地區經濟造成很大影響,但對全國經濟的影響並不顯著,我國宏觀調控面臨的任務也沒有改變,因此財政政策不宜調整。
  對此,央行金融研究所宏觀經濟分析小組相關人員也建議,當前應抓住安排好受災群眾生活和災後重建的契機,進一步加大財政政策的運用力度,促進結構調整,促進經濟發展。
  面對地震帶來的嚴重影響,我國政府已經明確要“舉全國之力”進行災後重建,並做好“長期作戰”的準備。中央財政今年已經安排了250億元抗震救災資金,同時又拿出700億元作為災後恢復重建基金,明後年還將作出相應安排。
  此外,在全國開展的支援災區全民節約活動中,中央國家機關今年的公用經費支出一律比預算減少5%,用于抗震救災。
  隨著抗震救災和災後重建工作的深入,繼日前公布的一係列針對災區的稅收優惠政策,我國政府還將進一步推出稅收優惠政策,對災後重建給予有力支援,銀行業也在對受災企業的信貸需求情況進行評估,強化災區金融服務。
  對此,亞洲開發銀行駐華代表處首席代表羅伯特魏圖説,雖然地震短期內給災區經濟造成較大損失,但長期看,災後重建會通過投資的增長把損失“補回來”。從目前的情況看,亞行將不會改變2008年中國經濟增長10%的預期目標。

  相關稿件
核銷地震呆賬貸款能否讓銀行"吃一塹長一智" 2008-05-28
買房觀念是否因地震而起變化 2008-05-28
借鑒美日經驗完善銀行地震風險管理 2008-05-27
中國人壽:本次地震賠付筆數將為世界之最 2008-05-27
BP中國向地震災區捐款總額已經超1000萬元 2008-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