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抗震能力成置業者關注熱點
    2008-05-26    作者:李文華 桑大偉    來源:市場報

    [進入汶川地震專題]

  “你們的房子能抗震幾級?”近來不少購房者都會這樣提問。汶川大地震這場巨大的災難所引發的嚴重傷亡,再次引發了人們對于各種建築抗震性的關注。相關資料顯示,人員傷亡總數95%以上是由房屋倒塌造成的,僅有不足5%的人員傷亡是直接由地震及地震引發的水災、山體滑坡等次生災害導致的。在近期的一項網絡調查中,98.28%的被調查者認為,買房時會考慮到樓盤的抗震烈度等因素。地震發生的半個多月來,房屋抗震標準已成為購房者置業參考的第一因素。

磚混結構二手房掉價

  “由于地震對購房者心理的影響,在選擇房屋時,建築品質已成為購房者首先考慮的因素,他們對施工企業的要求也大大提高。中低樓層可能會成為首選對象,這與地震前形成一個相反的局面。”在北京朝陽區某高檔別墅樓盤售樓處工作的王先生告訴記者。
  在北京東部的河北燕郊,開盤不久的意華東貿國際花園售樓處有不少北京人前來看房。“我們的樓抗震強度為8度6點多級,”售樓處的郭瑞告訴記者:“以前沒有人問過這個問題,現在看房的人關心這個了。”“你可以從網上查查什麼結構的建築能抗幾級地震,我們的是剪力墻。”馬上有看房人説在網上查過“剪力墻建築比較抗震”。
  近日,記者瀏覽各大房地産論壇網站發現,購房者最關心的問題已經不再是價格、交通、周邊環境等因素,一場突如其來的汶川大地震讓許多購房者把安全問題放在了首位。“最近想買房子,這場大地震給我提了個醒,現在都是高層建築,安全最重要,住著高品質的房子心裏踏實一點!”在望京一家樓盤售樓處前,來看房的李先生告訴記者。
  記者在多家房屋中介了解到,震後絕大多數的購房者已經開始把房屋的框架結構、抗震等級等一係列安全因素作為購買房屋的首選標準。而相對于新房來説,購房者對二手房的抗震性能更為看重,以前購房者往往只關心二手房的價格、使用年限、交通狀況、配套設施等因素,對于抗震性能不強的磚混結構的二手房,購房者大多沒有興趣。

品牌樓盤有抗震保證

  “我們的樓盤全部使用全現澆樓板,鋼筋混凝土澆築在一起,各部位間相互咬合,再加上框架剪力墻結構,抗震能力很強,抵抗8級地震絕對沒問題,這個保證我們都可以寫在合同裏面!”在海淀清河某樓盤售房處,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正規開發商會提供商品住宅樓的《住宅品質保證書》、《住宅使用説明書》等相關文件。在這些文件中,對于包括防震抗震性在內的房屋安全性能都會有較具體的説明。而查驗開發建設單位的相關驗收手續,也是購房者對房屋的防震抗性能進行考察的最簡單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某房地産公司負責人張先生告訴記者:“商品房的抗震性能是一個綜合問題,建築抗震主要通過設計來實現,由設計、施工、建材、使用幾個方面共同決定。按照相關國家規定,每個樓盤項目的圖紙設計之初即會設定一個抗震值。如果是新建造住宅的話,防震度數越高成本肯定會上漲,但房屋抗震性能復查難度較大,職能部門會先從設計查起,然後檢查施工,這一係列過程比較難定量。因此建議消費者購買有品牌的大房地産公司的樓盤,買有品質保證的房子。”
  另外,住宅抗震性能的高低主要取決于建材品質的好壞,包括鋼材的抗拉強度、構造柱、芯柱、圈梁等各類構件要求的不同,都會影響房屋的抗震性。
  天津建築設計院張先生告訴記者,普通百姓可以用幾個簡單的方法選房:一是買房時要選擇正規的建築設計院所建造的房屋,以保證建築材料沒有被偷梁換柱;二是新房優于老房;三是要多了解建築材料的品質;四是一般來説剪力墻的抗震性能較好,所以從建築類型來看,高層樓房的抗震性能會好一些,因為它們都是鋼筋混凝土的結構,也就是俗稱的剪力墻結構。低密度住宅如洋房、別墅等,因其樓層較低,抗震力也過關。而像六七十年代的老工房很多都是磚混結構的,其抗震性能就要差一些。
  購房者在驗收房屋時,專家建議,首先要檢查梁柱之接合處,有否産生龜裂的情形,如有,其縫隙不得大于一張名片的厚度;其次,結構處鋼筋不得外露;建築物地下室、墻面不得有滲水情形出現;此外,還要注意混凝土是否光滑、開裂,如發現問題,應讓施工方及時修補。

未來房屋將更抗震

  盡管地震給人類帶來的災難是嚴重的,但是通過提高建築物的防震抗震水準,也是可以有效預防的。在採訪中有專家指出,建築物建設時只要增加3%至5%的投資,就可以實現防禦6級左右地震。汶川地震所造成的慘重損失再次警示我們,規范、提高我國建築物的防震抗震水準仍然任重道遠。
  事實上,我國早在1974年,原國家建委就曾發布了全國第一個建築抗震設計規范,歷經多次修訂,于2002年1月起開始實施新的《建築抗震設計規范》。根據規定,我國抗震設防烈度分6至9度,度數越高要求越嚴,而6度及以上地區的建築必須進行抗震設計,要求做到:當遭受低于本地區抗震設防烈度的多遇地震(50年一遇)影響時,一般不受損壞或不需修理可繼續使用;當遭受相當于本地區抗震設防烈度的地震(475年一遇)時,可能損壞,經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繼續使用;當遭受高于本地區抗震設防烈度預估的罕遇地震(1641至2475年一遇)時,不致倒塌或發生危及生命的嚴重破壞。
  另外,對建築物的防震抗震,我國的《防震減災法》、《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等法律法規都有著明確的規定。但是,在具體執行上,建築物的防震抗震很難全部落實到位。不少建築設計、施工部門缺乏防震意識,一些建築物等工程建設項目不按防震抗災標準設計建設,甚至存在著降低抗震設計標準的現象,施工中也缺乏質量監督。這是很多建築物在地震面前不堪一擊的最主要原因。
  專家透露,在經歷了汶川地震後,國家建設部計劃在2009年對建築抗震設防裂度進行新一輪的調整,以降低自然災害對住房的傷害。

  相關稿件
四川92%上市公司受地震影響較小 2008-05-23
美國應對地震災害 在錯誤中重生 2008-05-23
全球徵集北川地震遺址保護方案 2008-05-23
認養地震孤兒:應從嚴把關 落實到位 2008-05-23
趁地震偷存單冒領存款被捉 2008-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