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進入汶川地震專題]
新華社東京5月25日電
日本多震,建築的抗震性能普遍較高。但如同人擺脫不了衰老一樣,隨着時間推移,建築的抗震性能會有所下降,所以日本十分注意定期給建築做“體檢”。 提起日本建築,首先要提到其抗震建築方法,即讓地震産生的力不直接作用於建築,從而避免建築受損的方法。具體來説,就是把夾雜多層鐵板的積層橡膠和減振器組合成抗震層,然後把房屋建在抗震層上,從而提高其抗震性能。日本第一棟採用這種方法建造的建築於1983年問世,歷史並不長,但因抗震性能卓越,在日本得到迅速普及。 要保證建築切實發揮其抗震性能,還要注意維護管理。日本抗震構造協會以《建築基準法》有關條款為基礎,制定了《抗震建築的維護管理基準》,要求由在該協會註冊的專業技術人員對抗震建築進行“體檢”。“體檢”大致分為4類,即竣工時檢查、定期檢查、應急檢查和詳細檢查。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定期檢查:技術人員除每年檢查抗震層外,在建築竣工後第五年、第十年及之後每10年,對建築進行一次全面檢查,檢查內容包括抗震材料的性能、抗震層外圍有無阻礙建築水平移動的物體、設備管線有無損傷等。 公共設施使用者眾,一旦出現問題,可能導致重大傷亡,所以日本尤其注意定期檢查公共設施,建立了“特殊建築定期調查報告制度”。一定規模的劇場、影院、超市、醫院、學校、體育館、美術館和賓館等均屬特殊建築。根據《建築基準法》,特殊建築需要定期由高級建築師或經國土交通省認定的專業人員進行檢查,檢查主要內容包括:建築用地是否出現地基下沉等狀況;地基、柱子、梁、墻壁、外墻、屋頂等處的構造強度是否出現老化;避難設備和避難場所的安排與維護管理狀況等。 日本專家指出,讓建築保持其抗震性能沒有一勞永逸的辦法,有關方面需要長期堅持“定期體檢”,注意維護管理,發現問題後及時採取措施。只有這樣,才能指望抗震建築能夠經受住重大地震的“實戰”考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