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一周後 余震開始波及股市
    2008-05-21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昨日(5月20日),上證指數收出161.6點的長陰線,突破近期的盤整箱體,創出“424”井噴以來的指數新低,超過100只股票跌停,近期的多個強勢板塊更是大幅下挫。
  “512”地震後偏暖的市場氛圍被徹底改變,機構主力大舉出貨,眾多市場人士紛紛轉而看空,市場開始回補因降低印花稅而激發的跳空缺口,在經過短暫的縮量盤整後,A股市場作出自己的選擇。

“巨震”襲來 上百股票跌停收盤

  5月20日,汶川地震剛好過去一周,市場的信心隨著災後重建的展開正在恢復,然而,誰也未料到,一場突如其來的“巨震”,襲向A股市場。
  昨日,滬深股市雙雙暴跌,滬市暴跌161.6點,報收于3443點,下跌4.48%,深市暴跌747.78點,以12449.81點收盤,重挫5.67%。
  收盤時,兩市超過100只股票跌停,超過1000只股票跌幅超過5%,兩市不足70只股票上漲。
  一位早盤搶進渝三峽的王先生告訴記者,當天他的虧損就達到了12%,“這只股票是災後重建概念,當時我想它復牌肯定補漲,哪曉得跌得更慘啊。”
  前幾天還可見的熱點,如化工、醫藥、煤炭等,昨日全線退潮,即使是最強的災後重建板塊,大部分股票也以大跌收盤。

“震源”分析 金融股是昨日暴跌元兇

  昨日A股市場“巨震”,各大板塊無一幸免。那麼,“巨震”的中心究竟在在哪裏?引發“巨震”的元兇又是誰?
  從昨日權重股對指數的拉動來看,中石油拉低大盤指數16.85點,建設銀行拉低大盤指數12.99點,工商銀行拉低大盤指數9.3點,這3家公司也是昨日拉低大盤指數最多的公司。
  緊隨其後的是中國神華、中國石化、中國銀行、海通證券、招商銀行、中國平安、中信證券,拉低大盤指數的點位分別為7.39點、5.92點、4.39點、3.45點、2.93點、2.69點、2.57點。這10家公司對大盤指數拉低的總和達到了68.48點,佔到昨日大盤下跌161.6點的4成以上。這10大指數“殺手”中,金融股佔了7個名額。
  正是昨日金融股的集體殺跌,引發了整個A股市場的 “巨震”。金融股就是本次A股市場“巨震”的元兇。昨天金融股的走勢一直弱于大盤,早盤正是金融股的殺跌導致反彈夭折。收盤前的最後半個小時的恐慌式暴跌,也是拜金融股暴跌所賜,當時,招商銀行、建設銀行、中信證券、中國平安帶領金融股衝鋒殺跌,使得“巨震”再度擴散開來。
  “最近我們一直在減持金融股,雖然一季度金融股業績保持快速增長,但是一季度比較特殊,有兩稅合並的虛增收入,我們認為隨後幾個季度金融股的增速會明顯放緩。”一位基金經理告訴記者。

主力動向 機構開始主動出貨

  地震後市場異常穩健的表現,曾被稱為機構制造的愛國市。
  在大盤基本穩定後,遊資和散戶仍在積極做多,但機構卻展開了兇悍的出貨。昨日公開資訊顯示,上榜股票中,很少有機構專用席位在買入,僅有的一次出現在渝三峽中。而機構專用卻更多地出現在賣出席位中。
  昨 日 跌 停 的 廈 門 空 港(600897),竟然有三家機構專用上榜,賣出金額分別為3276.92萬元、1230.53萬元和649.57萬元。
  另一只強勢股中鐵二局(600528),最近3個交易日的回報顯示,一家機構專用出現在賣出席位中,賣出金額高達8752.38萬元,位列賣出的第二位。
  渝三峽(000565)中,也有一家機構專用席位賣出,賣出金額達到1701.06萬元。前期的明星股隆平高科(000998),也有一家機構專用席位賣出1280.4萬元。
  連續3個交易日漲停的*ST雙馬(000935)中,3個交易日中倒有三家機構專用席位賣出,賣出金額分別為1563萬元、1152萬元和1031萬元。

後市展望 空方力量越來越強大

  昨日,《每日經濟新聞》採訪了部分主流券商,記者發現,他們對後市並不樂觀。
  “地震後遺症”開始顯現
  對于昨日的大跌,上海某大型券商的一位研究員表示,地震發生後,市場並未出現大幅下跌,反而一些板塊如水泥、醫藥等,紛紛走強,甚至有個股創出階段新高。然而過快的上漲也為市場積累了一定的做空動能,昨日的大跌可能正是其宣泄的表現。
  “除了市場本身外,政策面的放松也給市場帶來了不小的壓力。”這位研究員進一步表示,上一周,迫于社會穩定的壓力,管理層不希望基金等機構過多賣出,而基金在前期的確也沒有賣空,反而是有所加倉。
  不過,在地震過去一段時間後,人心也逐步趨穩,管理層對基金的壓力也減少,從近兩日的交易情況中可以看出,基金等機構的主動買盤明顯在減小,基金做多的動能不足,這也導致了昨日的大跌。
  在被問及對後市的看法時,該人士表示,如果量能不能有效放大,不排除大盤會有再向下的可能。他認為最有可能出現的情形是大盤在下一個臺階後橫盤整理,以等待方向的選擇。投資者可關注採掘、鋼鐵和醫藥等行業,特別是醫藥行業中生産原料藥的企業值得重點關注。
  市場從感性回歸理性
  中信建投的張曉君分析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指出,地震對市場肯定是一個負面的影響。
  “發生這麼大的災難,如果這個時候股市再出現暴跌,這不是大家所期望的,所以為了表達對災民的同情,不在這個時候給國家添亂,投資者和機構都在盡力維持著這個市場,正因為有大家這種護市的意願,所以一直支撐著市場,但是這僅僅是我們的意願,是感性的,只能起一時的作用。”張曉君稱。
  大部分上市公司基本面在一季度已經出現業績增速下滑,雖然有不少上市公司中期業績預喜,而一些業績差的公司還沒有預報,並且市場對中報預喜已經提前消化了,所以從理性角度來看,大盤最終肯定是會下跌。
  同時,張曉君也談了海外歷史上地震對股市的影響。
  他説,海外的地震對股市的影響都是這樣,地震發生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不會馬上從股市上反映出來,也是在經過一段時間後,才出現暴跌,就周邊市場來講,這個時間大約在1個月左右。
  但是地震後遺症僅過了一周,就反應到了A股市場,和周邊市場的歷史經驗相比,時間明顯較短,對此,張曉君認為,在地震之前A股市場已經出現了一波暴跌反彈了,動力已經不足。
  從技術上來看,滬市指數K線圖大約在3300點到3460點之間有一個160點的缺口,本次下跌,回補這個缺口的可能性很大,但是會不會超過前期2990低點,他認為目前市場這種情況只能走一步再試一步了。

[專家訪談]

    金岩石:擔憂通脹影響
  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國金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金岩石表示,通貨膨脹的風險正在向股票市場轉移,股市的基本面將因此出現走弱的趨勢。市場對于四月消費物價指數高達8.5%的反應平淡,遠低于四川汶川大地震對股指的影響。然而“股市危機真的過去了嗎?”從今年一季度來看,上市公司的利潤增速明顯下降,全年凈利潤的增速將在22%左右,遠遜于去年54.50%的表現。
  金岩石認為,凈利潤下降是控制通貨膨脹所付出的代價,雖然股市在政策的刺激下大幅反彈,但最終趨勢將取決于盈利增長與通脹風險。

  韓志國:呼吁休市三天
  作為一直呼吁救市的經濟學家——韓志國認為:“發生這麼大的災害,現在有什麼能支撐股市漲?什麼都沒有,憑什麼漲?”韓志國認為,這三天全國都在哀悼因地震而不幸罹難的老百姓,對于A股市場來説,這也必然是“挨刀”的三天!但是暴跌大家都不願意看到,所以不如休市!

  侯寧:機構借愛國忽悠散戶
  著名的財經評論家侯寧對于今年的行情,認為是還債行情,現在又出現天災,這更加大了市場壓力。
  侯寧認為,今年宏觀經濟增速放緩,上市公司業績也面臨大幅縮水,機構本身一直就是看空,現在卻還要打著愛國主義的旗號來忽悠散戶,股市不是娛樂場,不是誰在那兒説説話就行的,歸根結底還是要看基本面。地震帶來的是極大的損失以及催生的高通脹,這些都對股市不利,再加上今年股市本來就面臨基本面的巨大壓力。基金公司也在那兒護盤,那是出于證監會的指示精神,但並不等于非要死扛。

[記者觀察] 抗震救災不能少了股市穩定

  “在如此慘重的自然災難和生命傷亡面前,股市的波動和賬戶一時的得失都是渺小的。”一位成都的股民劉先生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稱,他本已在五一節後就賣出了所有的股票,但是在地震爆發後,他從上周二開始重新買入,準備滿倉度過災難期。
  其實,在這樣的非常時期,穩定的股市也是對抗震救災的一種責任,這不僅僅是中小股民朋友的責任,更是機構投資者以及監管部門的一種責任。
  我們看到,當汶川大地震發生後,很多投資者在網上發出號召:堅定持股為國分憂,持股就是對穩定的最大貢獻,買入股票抗震救災,為災區捐獻一天的盈利或者某筆交易的盈利,這些可愛的股民們,雖然沒有到抗震救災的第一線,但是同樣讓我們感動。然而,在災難面前,有著維護市場穩定作用的機構投資者,卻拋棄了市場,卻放棄了市場!
  僅僅距離地震一周的時間,全國哀悼日尚未結束,機構投資者就開始大規模做空,並通過砸空以銀行為代表的金融股等手段,導致整個A股市場巨震,機構投資者的這種行為,難道就是對逝者的哀悼?拋棄市場,放棄市場,他們難道就不感到可恥嗎?
  有業內人士表示,投資者應該團結一心,特別是機構投資者,應該持股鎖倉穩定股市,以實際行動支援“抗震救災”。

  相關稿件
[滬深股市•2008-05-20]滬深股市雙雙暴跌 2008-05-21
投資機會出現 股市上行概率較大 2008-05-20
[境外市場•2008-05-19]亞太主要股市多上漲 2008-05-20
[滬深股市•2008-05-19]滬深股市減量盤整 2008-05-20
證監會:股市期市今日14時28分起停市3分鐘 2008-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