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重視研究震災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2008-05-19    作者:吳建環    來源:中國證券報

    [進入汶川地震專題]

  目前,汶川地震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尚難以準確估計。在這場突發的巨大災害面前,一方面我們要團結一心、全力以赴抗震救災,另一方面也要重視研究這場地震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以便未雨綢繆,及早採取有效應對措施,將震災的負面影響降至最低程度。
  我們認為,這次地震災害對經濟的影響的研究應重點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

對社會公眾心理的影響

  除了造成人員和經濟損失外,重大自然災害都會對社會公眾的心理産生巨大衝擊,若處置不當,這種衝擊對社會穩定和後續經濟發展的負面影響可能會超過自然災害本身。因此,要重視分析這次震災對社會公眾心理的負面影響,並採取相應對策。
  一是政府及時客觀公布最新災情和救災的具體進展,使恐懼、小道消息和謠言無立足之地,同時也有利于國際社會更好地了解我國政府在救災效率和透明度方面的長足進展,進而提高我國政府的公信力和國際聲譽;
  二是注重客觀報道在災難面前奉獻愛心甚至生命的真人真事,報道全國各族人民、海內外同胞對四川受災群眾的無疆大愛,弘揚社會正氣,增強民族凝集力,有利于災後重建和經濟穩定發展。
  三是應研究公眾目前關注的相關問題,重點研究震災可能會引起公眾的預期在哪些方面發生變化,並合理引導公眾的心理預期。例如,這次震災可能會加劇民眾對糧食和生豬緊張的預期;受災地區住房按揭貸款和受災企業的貸款無法按期償還,等等。相關部門及時客觀地分析這方面的情況,研究採取有效解決辦法,並公之于眾是十分必要的。

對我國宏觀經濟的影響

  這次震災影響的區域沒有上次雪災那麼大,但是這次震災的破壞程度十分嚴重。據溫家寶總理5月15日講話,汶川地震重災區的范圍已經超過10萬平方公里,其強度、烈度都超過了唐山大地震,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性最強、波及范圍最大的一次地震。因此,有必要分析其對我國宏觀經濟的長期和短期影響。
  長期看,這次震災對我國經濟總體發展趨勢不會産生顯著影響。雖然這次震災給受災地區經濟,尤其是四川的經濟造成了重大損失,但初步估計其對我國經濟的影響是有限的、暫時的。四川省的出口在全國出口中的比重約為0.6%,工業總産值在全國佔比3.7%,GDP佔全國4.2%左右。從近年來特大自然災害對中國經濟的影響看,1998年特大洪水發生後的二季度以及2003年SARS集中爆發的二季度,經濟活動受到了比較大的影響,但是災難過後投資和經濟增速都出現了明顯回升。因此,預計這次地震會給二季度的經濟帶來負面影響,但是這種影響是短期的,三、四季度經濟將恢復正常的增長,一些領域如投資,可能出現報復性反彈。
  短期來看,這次震災可能會對我國經濟産生一定的衝擊,尤其對目前抑制通貨膨脹的宏觀調控會帶來挑戰。首先,震災對豬肉和糧食的影響值得關注。四川是全國最大的生豬養殖基地和産糧大省。其生豬産量佔全國的11.6%,農業及大米産量分別佔全國的6.1%及7.3%。雖然震中地區不是生豬和糧食的主産區,但是這次地震造成農房和道路倒塌、受損,對農民造成了重大的財産損失,其對生豬養殖、糧食生産以及相關商品運輸的負面影響需要引起重視。同時,目前災區需要大量的糧食和食品,短期內可能會對糧食、食品價格造成拉升壓力。其次,災區對醫藥、帳篷、衣著類消費品的需求巨大,加上震災對糧食和食品價格的影響,消費品價格上漲壓力會加大。
  生命救援結束後即將啟動災後重建,預計投資規模比上次的雪災後重建規模大。估計管理層會像處理上次的雪災一樣,適度擴大信貸額度以支援災後重建。因此,今年銀行信貸規模總額擴大的概率增大。今年前4個月的新增貸款總額已達17943億元,達到了年初設定的全年新增貸款不超過3.6萬億目標的近50%,市場的貨幣投放量還在快速增長。2008年4月末,M2余額為42.92萬億元,同比增長16.94%,增幅比上年末高0.2個百分點,比上月末高0.65個百分點。在此基礎上,此次災後重建導致信貸規模的擴大無疑對控制通貨膨脹會造成更大挑戰。
  此外,災後重建對建材和鋼鐵、水泥等的需求將上升。根據國家統計局5月9日公布的數據,我國4月份工業品出廠價格(PPI)同比上漲已達8.1%,創下了2004年10月以來的近三年新高。本次災後大規模的重建無疑對PPI會産生拉升的影響。因此,短期內PPI升幅擴大的可能性上升,並通過傳導效應加大了CPI後續上漲的壓力。

妥善應對災害對物價衝擊

  我們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這次震災對我國宏觀經濟的影響,尤其要研究對物價的影響,以增強應對措施的前瞻性和有效性,將這次地震的經濟“余震”降至最小。
  分析今年1-4月份我國CPI各構成要素變化的幅度可以看出,影響我國物價走勢的主要因素是糧食價格和PPI向CPI的傳導效應。因此,結合上述震災可能對物價産生的衝擊,我們可以通過盯住“穩定糧價”和“控制PPI向CPI的傳導”這兩個“中介目標”,緩解震災對物價的衝擊,最終實現經濟穩定較快發展的“最終目標”。
  具體地説,我們要積極大力支援災後重建,迅速恢復當地農業生産,重點要改善受災農村地區的民生,為糧食生産和生豬養殖創造有利條件,並抓好即將到來的夏糧收割和收購工作;繼續加大國家財政支援農業生産的投入,切實降低糧食生産成本,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提前安排好災後重建所需物資的生産,通過增加有效供給穩定物價;密切關注PPI的變動,在目前這個特殊時期,必要時可以暫時加大對國內原料、燃料、動力等上游産品的價格管制力度,切斷PPI向CPI的傳導途徑,防止PPI向CPI傳導從而引起全面通脹。
  另外,我們的管理層還可以通過繼續提高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加大公開市場操作力度等手段嚴控貨幣供給量增長過快,並加大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和産業政策之間的協調配合力度,防止物價上漲過快。只要高度重視研究震災對我國經濟的相關影響,及時採取有效辦法和措施,我們就一定能夠最大限度降低這次震災的負面影響並實現國民經濟的持續穩定健康發展。
  作者認為,這次汶川地震對我國經濟影響的研究應重點從對社會公眾心理影響及對宏觀經濟的影響兩個方面入手。在對社會公眾心理方面應盡快採取相應對策,消除其負面影響。而在我國宏觀經濟方面,雖然從長期看,震災對總體經濟發展趨勢影響不顯著,但我們應認真分析其短期內對我國物價走勢的影響,以增強應對措施的前瞻性和有效性,將這次地震的經濟“余震”降至最小。

  相關稿件
如何通過保險減少地震損失 2008-05-19
四川省地震災區出現了18處堰塞“懸湖” 2008-05-19
國家糧食局:目前地震災區糧油庫存充裕 2008-05-19
中國地質調查局:汶川地震原因已有初步結論 2008-05-19
國務院應急辦提供了汶川地震最新傷亡數據 2008-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