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專家詳解:如何防范地震引發次生環境災害?
    2008-05-14        來源:中國環境報

係統研究環境減災

    對話人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研究員 盧耀如
    採訪人 記者劉蔚

應重視生物災害鏈

    記者:地震會引發哪些自然災害?這些災害對環境可能産生哪些影響?
    盧耀如:5月12日,四川省汶川發生的7.8級強烈地震,給當地造成了很大損失。
    地震災害能夠形成災害鏈。地震可以誘發滑坡、泥石流、崩塌等災害,從而造成道路受阻、救援人員不能及時進入主災區,而這些現象比較普遍。如巴基斯坦的地震就是由于地震引發的連鎖災難影響了災後救援。
    由于地震帶來了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質災害,從而對水質造成了破壞。如有些地區的地表水不能更好地排泄,造成積水現象。再如隨著氣候炎熱,因為人員傷亡進而形成了流行疾病等生物災害。
    對于生物災害鏈,環保部門應該給予高度重視,及時開展相關監測工作。同時,應制訂地震及其他氣候條件下災難鏈的預案,以減少相關損失。

水體最易受到污染

    記者:地震可能引發哪些次生環境災害?在環保方面應對此如何進行防范?
    盧耀如:地震可能引發一些危險品的泄漏。如受地震影響,一些危險品液體可能會流入附近水體,改變水質情況,造成水污染。而由于水體的流動性,可能會擴大污染影響。
    為了減少地質災害造成的環境災害,生産危險品的企業在平時就應該注意生産條件的防震措施,加固生産設備,提高其防震性能。相關部門應該制訂環境應急預案,如要求危險品的生産應處于安全地帶,以避免由于地震災害以及由其誘發的地質災害帶來對人及環境的損害。
    此外,抗震措施也十分必要。如對基礎設施進行防震處理,進行邊坡處理、提高穩定性等,都能夠起到保護周圍水體的效果。
    日本是一個經常發生地震的國家,他們在抗震防護方面有著很好的經驗。日本目前已建立了一套電腦化的地震報警係統,能在大地震發生幾秒鐘內切斷煤氣、水、電等公共設施的供應。
  記者:地震可能使哪類企業更危險?是不是核電廠的危險性更大?
    盧耀如:實際上,由于核電廠在建設時抗震級別較高,且遇到緊急事件時可以關閉以防止核輻射,因此其風險性相對較低。而其他工廠如一些生産危險品的化工廠,由于建設時抗震性能較差,可能更危險。
    為此,建議提高多震地區危險品工廠的抗震級別,以預防可能由地震災害帶來的環境災害。

做好災害環境影響評估

  記者:應如何做好次生環境事件預防?
    盧耀如:對災情進行充分估計,做好判斷和調查是地震災害發生後的重要工作。應排除環境影響,掌握災情對環境的危害程度,盡快使受損的治理設施和生態環境得到恢復,避免産生更大的環境災害。
    環保部門應側重做好水體和空氣等污染物的監測,以及危險品污染物的防護等措施。由于地震容易引發崩塌等現象,會使水體堵塞,因此,應及時對污染的水體採取措施,以防止更大的污染。

相關標準規定不足

  記者:如何建立防范地質災害引發環境災害的長效機制?
    盧耀如:目前,我國在防災減災方面,特別是由于地質災害可能引發環境災害方面的標準和規定還非常少。為此,我提出過很多次建議,我們在著力搞好減排的同時,也應該注重減災工作,特別是減少環境災害的工作。
    我認為,首先,要加強地質災害可能帶來環境災害的知識普及工作,提高人們的防災、減災意識。地質災害是地球演化過程中的必然現象,人類目前尚不可能全部防治,但應當認識和掌握地質災害發生與發展的基本知識,以及可能帶來的環境災害,以便採取有效防治措施,或採取適時的避難減災行動,以減少損失,這是可以做到的。
    其次,應建立自然災害鏈的預報預警與減災應急機制。自然界中存在氣候災害、地質災害和生物災害等。這三大災種之間存在著災害鏈,如大災有大疫,氣候災害又常通過誘發的滑坡、泥石流及塌陷等,造成更大的危害。大洪水、大地震目前人類尚難以採取措施避免,大規模的滑坡、泥石流也是難以治理的。對這些自然災害,人類應當學會與其共處而又能適時避開,以保護人類自身生存,減少生命財産損失。
    此外,還要加強工程建設與自然的適應性,避免誘發重大地質災害。許多大型工程建築,必然改變原有自然界的狀態。進行大型工程建設時,應當注意與自然條件和諧,一方面應防治、避免因人工因素而誘發大的地質災害;另一方面也需要考慮相應的措施,使工程建設和自然條件特別是地質環境條件相和諧。我國有不少地質災害的發生,是由于工程上不注意相應的防治措施而誘發的。加強工程建設與自然地質環境的適應性,是發展經濟很重要的環節,這方面應貫穿于發展規劃、具體的工程實施等各環節。

    (盧耀如 中國工程院院士,岩溶學家及水文工程與環境地質學家。現為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同濟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減災委員會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環境咨詢委員會委員,並主持教育部城市環境與可持續發展聯合研究中心。)

應重視地震引發環境災害

  對話人 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張少泉
    採訪人 記者 徐琦

建立次生環境災害源日常管理制

  記者:地震可能引發哪些危害,會給環境造成哪些影響?
    張少泉:地震是一種自然災害,也是一條災害鏈的起點,不僅地震本身將引起各種災害,還將誘發各種次生災害,如沙土液化、噴沙冒水、城市大火、河流與水庫決堤等。其中,地震所引發的次生環境災害非常重要,但卻往往容易被忽視。
    地震次生環境災害指破壞性地震發生後引發的環境污染事件。如此次四川省汶川地震後,造成什邡市有化工廠倒塌,數百人被埋,80噸液氨泄漏,這就屬于典型的地震次生環境災害。除此之外,地震後還需重點防治水體污染,對民用及軍用核設施、核原料庫、放射性廢物庫以及危險廢物處理、處置庫(場)加強控制和管理,全面監視有毒有害化學品的經營、使用、生産、存放場所和可能産生有毒有害廢水、廢氣、廢物嚴重污染環境的生産企業,尤其要保障飲用水源保護區的環境安全。環保部門應建立次生環境災害源的日常管理制度,隨時掌握最新情況。

預防為主預測為本

  記者:如何對地震可能引發的環境災害進行有效預防?
    張少泉:要預防地震次生環境災害,必須要有憂患意識,要防患于未然。如對重大建設工程和可能發生嚴重次生環境災害的建設工程(指受地震破壞後可能引發水災、火災、爆炸、劇毒或者強腐蝕性物質大量泄漏和其他嚴重次生災害的建設工程,包括水庫大壩、堤防和貯油、貯氣、貯存易燃易爆、劇毒或者強腐蝕性物質的設施以及其他可能發生嚴重次生災害的建設工程),必須進行地震安全性評價,並根據地震安全性評價的結果,確定抗震設防要求,進行抗震設防。
    另外,核電站和核設施建設工程受地震破壞後也可能引發放射性污染的嚴重次生災害,必須認真進行地震安全性評價,並依法進行嚴格的抗震設防。對地震可能引起的火災、水污染、放射性污染、疫情等次生環境災害源,有關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有效的防范措施。並對次生災害源採取緊急防護措施。
    當然,最根本的解決辦法自然還是要預測地震的發生。目前全世界都在努力研究地震預測,探索地震預測的有效途徑,但就現在來説,不管國內還是國際上,地震預測仍然是一個科學難題,人們還很難完全準確地預報地震。
    盡管如此,但並不意味著地震災害就無規律可循。據目前研究,地震的發生還是有一定的規律,只是由于我們對地震發生的機理認識還不足,使得我們不能完全對地震的孕育和發生有足夠的認識,因此我們只能在一定的條件下對某些類型的地震做出一定程度的乃至成功的地震預報。
    中國有句古話説“預則立,不預則廢”,歷史上發生巨災的次數很少,我們對這些巨災規律性的認識很膚淺。如前幾年發生的印度洋海嘯,這種災難發生的頻率很低,但是一旦發生,就是世界大劫難。所以,我們建立預警係統是非常必要的,應該加大在地震預警方面的投入,並保證其長期穩定運作。依靠長期的監測以及預警係統的發展,一旦發生地震災害以後,我們能夠提前發出預警。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對地震認識的加深,對地震監測能力的提高,地震的預測水準也會逐步得以提高,這樣就能最大程度地減少地震可能帶來的環境災害。

環境保護部動作迅速

    記者:各部門應如何加強合作,有效應對地震災害可能引起的環境問題?
    張少泉:地震應急是防震減災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破壞性地震發生後,地震應急工作及時、高效、有序開展,可以最大限度地減輕地震災害,減少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減輕地震次生災害可能造成的危害。我國高度重視地震應急工作,成立了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部,並在2000年修訂印發了《國家破壞性地震應急預案》。同時,各地的地震部門圍繞做好地震應急工作,先後印發了許多有關地震應急的文件,使地震應急的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個應急預案中對各部門的工作進行了詳細分工。其中,在次生災害防禦方面,要求水利、經貿、石油和化學工業、煤炭、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冶金、建設、機械、資訊産業、民航、環保、國土資源等有關部門對本係統處在災區的易于發生次生災害的地區和設施採取緊急處置措施並加強監視、控制,防止災害擴展,減輕或消除污染危害。
    另外,近年來我國在進行國內新疆、雲南、江西等地震和國外地震海嘯等災害的救災過程中,認真總結了一些經驗教訓,建立了一個很好的部際協調機制和迅速的災後聯動互助機制,同時各級地方政府、各級官員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大大增強。
    據我了解,在這次四川汶川地震後,環境保護部已經進入應急狀態,做好一切準備應對次生環境污染,高度關注核設施的安全問題,防范各類突發環境污染事故,最大限度地減輕次生環境污染危害。同時還派出工作組趕赴災區現場,協調指導災區環境安全保障工作。結合我國以往處理此類問題的成功經驗,我相信,我國有足夠的能力處理汶川地震中可能引發的環境問題。

    (張少泉 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先後在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所和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工作。曾任北京市人民政府專家顧問,現任中科院科普報告團成員。)

  相關稿件
雷曼兄弟:四川地震對中國經濟增長影響暫時而有限 2008-05-15
地震套牢深圳炒房客 投資西安成都等地房産受損 2008-05-15
日立集團捐獻800萬元物資支援汶川地震救災 2008-05-15
中國人壽宣布全面收養“地震孤兒” 2008-05-15
地震不會“震”高長期物價 加息預期趨弱 2008-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