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商業銀行逆市“淘金”小企業
    2008-05-09    本報記者:張道生 姚玉潔    來源:經濟參考報

  小企業貸款原本就難。今年以來,受從緊貨幣政策影響,多數商業銀行因貸款額度限制,紛紛在信貸上優先傾向大企業,如此導致小企業融資難上加難。
  然而偏偏有一些中小商業銀行,在這種形勢下“逆市”大幅增加小企業信貸規模,甚至“保小棄大”。業內人士認為,信貸緊縮可能給中小商業銀行帶來分切蛋糕、擴張市場的機會,如果銀行信貸資産結構能趁勢調整,降低風險集中度,對中國銀行業增強競爭力、提高服務水準具有重要意義。

貸款閘門收緊小企業“融資焦渴”

  “以前是各大銀行爭相到府要我貸款,現在是我要貸款銀行不理我。”浙江寧波一位從事電子玩具出口的企業主説。和這位企業家一樣,今年以來,在貸款問題上體味了銀行的“翻臉不認人”後,心中覺得憋屈的小企業主並非少數。
  “銀行天生的風險偏好,決定了小企業融資難是經濟運作中一個長期的命題。”國家開發銀行浙江省分行客戶三處處長沈丹説。而這個“難”在2008年,由于從緊貨幣政策的影響則演變成了“難上加難”。
  記者日前在民營企業密集的長三角地區採訪時發現,受信貸規模緊縮影響,銀行傾向于支援安全邊際較高的大企業,導致小企業“融資焦渴”症狀開始呈現加重趨勢。
  在浙江臺州,中國人民銀行臨海市支行行長葉肖劍告訴記者:“2006年臨海中小企業貸款余額月均為1.43億元,2007年月均僅為3400萬元,而且這一數字仍在下降,貸款問題已經開始制約中小企業發展。”
  中國人民銀行南京分行針對100戶小企業進行的一項問卷調查也給出了類似結果,2008年1-3月份,南京市反映資金“緊張”的小企業達35%,部分自有資金比例偏低的企業稱,如果得不到增量資金的支援,或者貸款被壓縮,生産經營將陷入困境。

中小商業銀行“逆市”開閘小企業信貸

  不過記者注意到,就在大多數銀行放貸選擇“保大棄小”之時,也有一些中小商業銀行“逆市”而動,將貸款政策向小企業傾斜。
  浙商銀行2008年小企業信貸規模不僅沒有縮減,反而出現了大幅度增加。浙商銀行副行長陳春祥告訴記者:“今年在全行信貸新增規模受限的情況下,我們優先考慮了小企業的資金需要,安排50億元人民幣信貸規模用于小企業貸款,這一數字佔到全行新增貸款規模的1/3。”
  不僅如此,監管部門要求的存貸比一般為75%,也就是説,吸收1億元存款,可以發放7500萬元貸款。但浙商銀行總行在存貸比及額度控制符合監管部門要求的前提下,針對小企業貸款,部分支行存貸比可上調至125%。
  上海銀行計劃今年小企業貸款增幅將達到67%,同時還將拿出全年新增信貸規模的30%以上用于小企業貸款。
  更加引人注目的是,上海農商行在給各分支行下達2008年貸款指標時,還下達了小企業貸款的下限指標,但不設上限指標。支行小企業貸款必須完成下限指標,小企業可以佔用大企業貸款的指標,但大企業不能佔用小企業指標。
  除在貸款額度上向小企業有所傾斜外,一些銀行還同時針對小企業貸款出臺了不少優惠政策。如浙商銀行就規定,對經營小企業貸款的分支機構,在存貸比、資金上給予傾斜,另外總行按小企業貸款余額的50%對分支機構給予資金配套支援。

中小銀行能否迎來“緊縮藍海”?

  “中國90%以上的企業是小企業,它們的融資難度比大中企業要大得多。”浙商銀行副行長陳春祥表示,各大銀行往往比較重視大中企業貸款,小企業由于信用程度相對薄弱,很難成為銀行青睞的客戶。
  而實際上,無論是從資金佔用比還是利率來説,小企業貸款具有更高的利潤率。“專注小企業業務的銀行,也能在競爭激烈的‘紅海’之外,開辟出一片廣闊的藍海。” 陳春祥説,浙商銀行自2004年成立以來就堅持以公司業務為主體、以小企業業務和投行業務為兩翼的“一體兩翼”業務發展思路,努力打造小企業貸款特色業務,從緊貨幣政策則為浙商銀行拓展小企業業務帶來了新契機。
  “20%的大客戶創造80%的利潤”這一經營思路,在新形勢下已顯得陳舊。“服務于中小企業並不單純意味著風險,只要風險控制得當,將是創造利潤的富礦。”上海農商行副行長吳國華在此前召開的2008年上海銀行界小企業金融服務洽談會上説。
  不僅是浙商銀行,在多數商業銀行因為額度限制而紛紛將貸款政策優先傾向于大企業之時,那些“逆市”大增小企業信貸的中小商業銀行無不打著這樣的算盤——借機在小企業業務領域跑馬圈地。
  記者了解到,上海銀行計劃在今年實現小企業客戶數和貸款額佔比再翻一番。該行負責人表示,將以“從緊”貨幣政策為調整貸款結構的契機,努力拓展小企業信貸。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