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6日,北京市功能定位的重要日子。
這天,北京市正式發布《促進首都金融業發展的意見》,首次提出要發展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金融中心。繼上海、深圳、天津等地提出建設金融中心的目標後,作為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國家首都的北京將採取哪些措施,向國際金融中心邁進呢?5月6日、7日,記者採訪了有關專家。
一靠基礎
“十年前,我在《服務中國——破解首都經濟難題》中提出首都應調整産業結構,發展以金融業為主的第三産業;十年後,優化金融發展環境、優化金融功能區規劃建設等十個方面的具體實施方案&&,北京正奔向國際金融中心。”首都經濟研究會副會長陳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介紹説。
北京成為國際金融中心是有基礎的,陳劍用五個全國“第一”,描述了北京金融業的地位:
北京法人金融機構數量居全國第一,2006年駐京法人金融單位共538家,其中銀行機構59家,保險機構54家,證券機構226家,財務信託和基金公司199家;
北京金融資産增加值佔GDP比重全國第一;北京金融資産總量居全國第一,2006年共17.3萬億元,佔全國金融資産的44%,近半壁江山;
北京金融業單一行業對國稅的貢獻率居全國第一,2006年,北京國稅入庫2434億元,金融業佔51.56%;
北京金融企業所得稅居全國第一,2006年共770億元,佔全國金融企業所得稅的22.2%。
陳劍指出:“北京是全國的金融決策和宏觀調控中心,中央銀行和其他政策性銀行、商業銀行、保險等重大金融機構的總部都設在北京,涉及全國的貨幣金融政策在這裡制定和發布,這是北京成為國際金融中心極為有利的條件。”
二靠政策
專家介紹,為舉辦綠色奧運,北京市致力於調整經濟結構,把無污染、高附加值、産業關聯度高的金融業當作首都經濟特色的産業。據統計,萬元GDP中,重化工業需要7.8噸標準煤,而服務業需要0.4噸標準煤,金融業只需0.04噸標準煤。
一個金融中心的形成是一個區域經濟客觀發展的必然結果。與政府的導向關係密切,政府導向對了,能加快金融中心的形成,減少其形成的成本。如果導向錯了,就會增加其形成的成本,減緩其形成的過程。此次北京市明確提出北京金融業發展的總體布局是“一主一副三新四後&”:
“一主”是指金融街作為金融主中心區,要進一步聚集國家級金融機構總部,提高金融街的金融聚集度和輻射力。
“一副”是北京商務中心區(CBD)作為金融副中心區,是國際金融機構的主聚集區。加快北京商務中心區的核心區建設,提供適合國際金融機構發展的辦公環境,提高國際金融資源聚集度。發揮朝陽區使館、跨國公司、國際學校聚集的優勢,吸引更多的國際金融機構法人和代表處、交易所代表機構、中介機構聚集,集中承載國際金融元素,形成國際金融機構聚集中心區。
“三新”是新增海淀中關村西區、東二環交通商務區、豐&麗澤商務區為北京市新興科技金融功能區。通過對新興金融功能區的開發建設,優化首都金融中介服務環境、加快金融功能區的建設、推動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
“四後&”是加快推進金融後&服務支持體系建設,完成四個金融後&服務園區基礎設施規劃編制工作,推進海淀稻香湖、朝陽金盞、通州新城金融後&服務園區的徵地拆遷和土地開發工作,推進西城德勝金融後&服務園區配套設施建設。
有專家就此指出,全面發展北京金融業的恢弘藍圖初定,其發展必將對首都經濟總量、經濟結構和經濟運行産生深刻的影響。
三靠市場
金融業作為市場經濟體系中的核心産業,它以快速、高效的資金流與信息流等多種金融服務,不僅為經濟向廣度與深度發展提供必要的支撐,而且其自身就是市場體系中最重要的産業部門。最終誰能成為金融中心,是由市場和金融發展規律決定的,而不是政府。
目前,國際國內金融業競爭加劇,而北京的金融市場體系並不完善,還難以輻射北京周邊區域,難以對全國市場産生更大的影響。
專家建議,要提高首都金融服務水平,就要提高包括金融中介和金融信息在內的綜合性金融服務,同時還要加快金融創新步伐,不斷推出新的金融工具和金融産品,比如股指期貨、外匯衍生産品、國債期貨、黃金期貨等産品都可以發展起來。
陳劍指出,特別是金融期貨可以成為北京優先發展的金融産品。期貨市場是風險性很高的行業,具有隱秘性、突發性和涉及面廣的特點,一旦出現風險,輕則造成資金重大損失,重則會引起産業動蕩,因此加強期貨市場風險監管,規範從事期貨的機構、個人的經營行為,把一切經營活動納入法制化軌道十分必要,而北京是國家金融監管中心,便於對期貨市場進行監督和管理。
在促進首都金融業發展意見中,我們也看到,北京提出一系列促進市場發展的政策:整合資源,建立促進企業上市聯動機制和綜合服務平台,支持各類企業利用國內主板市場進行直接融資,推動上市公司通過增發、配股等方式進行再融資;加大企業債券、公司債券發行力度,積極研究企業債券、公司債券發行的新途徑、新方式;繼續推進中小高新技術企業、文化創意企業集合發債工作,創新中小企業共同利用資本市場新途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