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分韓企逃逸現象加劇,既折射了我國産業結構升級的現實,也暴露了基層招商引資的問題,凸顯健全外企清算制度的緊迫性
近來,在華投資的部分韓資企業投資人,在沒有清算債務以及申報破産的情況下,採取非正常手段“悄悄”撤離,只留下廠房、設備和拖欠的工資債務,引起各方面的關注。
《瞭望》新聞周刊近日走訪了韓資企業較為集中的青島、煙&等地,了解這些韓資企業“不辭而別”的真相。
韓企“半夜逃逸”加劇
對於韓資企業以非正常手段撤離還有個説法叫“半夜逃逸”。實際上,此種現象在山東及其他一些地區一直存在,只不過近一段時期有所加劇。韓國進出口銀行今年2月發表的《青島地區投資企業非法撤離現象調查》中稱,在過去5年中,青島地區有206家韓資企業採取非正常手段撤離當地,其中近半數撤離的時間集中在去年。
韓方公布的這一數據是否屬實?接受採訪的韓國中小企業振興公團青島代表處下設的中小企業服務中心課長李炳直介紹説,青島從2000年到2007年間,採取非正常手段撤離的韓資企業有206家,平均每年25家,其中2007年最多,為80多家。山東省外經貿部門提供的數據也大致相同,青島市2003年以來共有206家韓資企業採取非正常手段撤離,煙&市2007年有3家,但近幾年來的總體數據並不掌握。
在青島市韓資企業最為集中的城陽區城陽街道前田社區,今年春節剛過就走了4家工藝品企業,而去年年底已經有4家企業在不打任何招呼的情況下離開當地。前田社區居委會主任李志誠介紹説,社區近年來“逃逸”的企業數量在增加,前幾年每年最多兩家,但今年春節剛過就走了4家,“逃逸”的主要是制帽、皮革、工藝品等類型的企業。
在距離前田社區往南不到一公里的地方,記者發現一家名為“摩登工藝品廠”的韓資企業,工廠大門緊閉,門上挂着廠房出租的橫幅,院內胡亂堆積着一些原料。據當地人介紹,今年春節後,韓國老闆突然消失,企業陷入癱瘓,60多位工人的工資沒了着落。在工廠附近的網吧裏,記者找到了曾經在這家工廠打工的黑龍江籍工人劉長友。他告訴記者,韓國老闆欠他1000元工資,但廠房所有者最終只發給了他1/3,並告訴所有工人,韓國老闆失蹤是因為過年回韓國後去世了。劉長友對此説法&&懷疑。他説,過年後老闆一直沒回來,廠裏的設備卻賣給了附近別的工廠,工人們知道後聚集在廠裏討要工資,最後房東把所有設備扣留變賣,部分資金用於清算工人工資,但廠房出租人虧了20多萬元的租賃費。
留下債務和負面影響
李志誠説,社區內一直維持有15家左右的韓資企業,多年來逃了舊的又來新的。這些企業來的時候幾乎沒有什麼投入,用的是社區內已經建設好的廠房和舊設備,逃跑後剩下的資産根本不足以彌補債務,拖欠工人的工資只能由廠房出租人先墊上,但對廠房出租人和銀行大額欠款卻沒有辦法彌補損失。
在煙&市以及青島市轄縣市等其他韓資企業聚集地,也有數量不等的韓資企業不辭而別。1月13日,煙&韓國世剛貿易株式會社旗下世剛纖維有限公司、世剛服裝有限公司、世永服裝有限公司等三家企業數十名高管集體失蹤,惡意逃避債務,只留下了設備和廠房。
本刊記者在位於福山區永達街的世剛纖維有限公司看到,公司廠門緊閉,廠內建築的門窗貼滿了白色封條,只剩下幾個看門的門衛。位於芝罘區的世剛服裝有限公司和世永服裝有限公司如今已是人去樓空。世永服裝廠門口“本公司招聘男女工人”的殘破橫幅,在風中飄舞。據福山區常務副區長黃濤介紹,在當地政府的緊急處理下,世剛纖維有限公司1236名職工的工資欠款已經全額發放,但由於這個企業在銀行貸款數額比較大,並欠中方90多家配套企業款項和鉅額負債等,企業最終資不抵債4000萬元左右,而目前企業的韓方法人代表一直未能找到,致使保全的企業資産無法進入破産程序,不斷有債主到政府部門請願要求償還債務。另外兩家逃離企業的1800名職工,每人僅拿到100元的路費回家過年,所欠工資目前仍無法解決。
目前仍在青島經營、專門生産壓力電飯煲的韓資企業——青島福庫電子有限公司總經理趙學來説,韓國企業“逃逸”一方面對中國的業務合作企業及為其打工的工人造成經濟損失,也對繼續在華經營的韓國投資企業造成了形象上的負面影響。韓國企業結束在華經營是允許的,但必須採取正當的結束方式,逃逸的方式是錯誤的,違反了中國法律。
青島市外經貿局有關負責人説,去年青島市採取非正常手段結束在華經營的韓資企業數量雖然有所增加,但相對在青島投資的所有韓資企業來説並不算多。目前在青島註冊的韓資企業已經達到了近1萬家,2007年年檢的企業為4000家,這些年來“逃逸”企業佔年檢企業總數的5%,而與此同時,還有新的韓國企業陸續來投資。
韓企稱經營環境發生變化
接受採訪的青島、煙&等地外經貿界人士普遍認為,經營環境變化及政策調整對韓資企業在華經營影響較大,一些低端韓資企業面臨經營壓力無法適應是造成韓資企業逃逸的主要原因。同時,韓企非法撤離也折射出我國産業結構升級、全球産業鏈條變更的現實。
據韓國中小企業振興公團青島代表處下設的中小企業服務中心分析,逃逸韓資企業主要為工藝品企業、紡織品企業、皮革企業等勞動密集型企業。這些企業的投資規模多在30萬~50萬美元之間,屬於典型的中小企業。
李炳直認為,在這樣的企業中,工人工資水平成為決定企業經營狀況的關鍵因素。近年來,中國工人的工資水平在上調,尤其是今年《勞動合同法》實施後,工人要求提高待遇的呼聲很高,更願意到高工資的企業打工,很多小型的勞動密集型企業遭遇招工難,經營困難加劇。
大韓貿易投資振興公社韓國貿易館(青島)副館長黃在元説,以前來中國投資的一些韓國企業,主要是為了避開韓國的高生産成本,看中這裡廉價的勞動力和優惠的投資政策,而目前中國政府一系列新政的&&以及國內經營環境的變化,使這些勞動密集型行業受到比較大的衝擊。
黃在元認為,這些衝擊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第一,人民幣匯率變化,據韓方統計,在華韓資企業80%是出口型企業,市場在國外,人民幣對美元大幅升值削減了企業出口利潤;第二,隨着《勞動合同法》的實施,企業支付工人的薪水和福利得到提升,據測算,按照新法韓國企業勞動力費用負擔同比增長30%以上;第三,《企業所得稅法》的實行取消了對外資企業“免二減三”的優惠,內外資企業所得稅稅率統一為25%,比外資企業此前執行的15%的優惠稅率上升了10個百分點;第四,從去年開始起,中國將外商投資企業、外國企業和外籍個人納入城鎮土地使用稅的徵收範圍,增加了企業的設廠成本。
折射中國産業結構升級現實
仍在我國經營的部分韓資企業負責人在接受採訪時&&,目前中國政策與經營環境的變化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其繼續增資的熱情。青島世正樂器有限公司是青島當地一家比較大型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從2001年在城陽區投資建廠到目前,其生産的鋼琴、吉他、貝斯已出口到40多個國家和地區。公司總經理南范洙&&,在經歷了2003~2005年三年比較快速的發展後,從2006年到現在企業面臨着比較大的困難,主要是政府宏觀政策調整及稅收規則開始變化等,造成企業成本增加,但出口的樂器價格卻不漲。
南范洙告訴本刊記者,中國將鋼琴、吉他的出口退稅率從17%降到了13%,聽説還有可能再降,甚至取消,使他這個以出口為主的企業利潤明顯減少。同時,由於組裝樂器需要大量的勞動力,而《勞動合同法》的實施提高了勞動力成本,企業不得不從2006年開始,將員工從5000人精簡到目前的2000人,以降低生産成本。然而,從2004年前後到現在,企業的利潤率仍由10%降到了0.3%。他説,很多外資企業在中國經營多年,但基礎仍然薄弱。中國宏觀政策不斷變化,一些企業難以適應,只好轉移到越南及東南亞的一些國家投資去了。
趙學來也持同樣的觀點。他説,2004年剛到中國來投資的時候感覺各方面的條件都很優惠,現在中國的經營環境變化比較大,在某些方面甚至和韓國國內一樣了。由於人民幣升值及中國出口政策的調整,他的企業開始把部分産品銷在中國國內。據趙學來測算,他的企業從韓國進口原料,成品再出口到韓國,按照最新的稅率及匯率,一件産品從進口到出口環節虧損比例高達20%。他説,本來韓國的母公司打算2007年為他的企業增加一家配套企業和研究所,但鋻於投資環境變化,母公司最終將這個增資計劃轉移到了生産成本相對較低的東南亞國家的分公司。
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劉戒驕認為,韓企撤離主要是受我國近年來經濟政策調整的影響,比如關稅調整、工人勞動條件改善、工資提高,直接導致了一些中小型韓資企業經營成本上升。為惡意逃避稅務和銀行貸款及工人工資等,這些韓企選擇了非法撤離。
山東大學韓國經濟研究所所長王傳仕説,勞動力成本上升、環境成本提高、人民幣升值、進出口政策調整等一系列變化,説明我國産業正在調整,其在全球産業分工中正逐步擺脫原來所處的低端生産鏈的環節,一些低附加值産業必然受到衝擊。
中韓合作應對企業逃逸
為防止違法逃逸事件持續發生,目前中韓雙方有關部門已開始採取相應措施。
黃在元介紹説,截至目前,韓國駐青島總領事館已經設立了由領事館、大韓貿易投資振興公社和中小企業支援中心負責人組成的企業清算協助小組。這個小組是中國國內首個韓企清算小組,也是韓國在世界各投資國和地區範圍內設立的首個此類組織。黃在元説,這個小組不僅調查在青島的韓企,也包括山東省內以及河南等地區的韓國企業,設在青島是考慮到在青島的韓企較多。而針對那些在中國犯罪後,為逃避責任而回國的韓國企業,為了防止其負面影響擴散到正常營業的企業,韓國政府正在討論將惡意非法的撤離企業家移交司法處理的方案。
在我國方面,青島市正在籌劃建立一個網上清算中心,以幫助韓國在華企業能夠輕便、簡捷地辦理撤離前的手續。在青島市城陽區,當地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還專門制訂了應急預案,妥善處理善後事宜。發生逃逸事件地區的部分基層負責人介紹説,對已逃逸韓資企業遺留的債務的解決,均按照職工工資、銀行貸款、加工費用、廠房租金的順序進行發放,首先要安撫數量較大的欠薪工人,以保證社會穩定。
變“招商引資”為“招商選資”
法律界人士認為,隨着我國産業結構的升級,一些不適合在我國發展的韓資企業轉移到更加適宜的國家和地區,是正常的經濟活動。關鍵是要建立健全外資企業清算機制和制度,引導韓商走合法撤離之路。
山東德衡律師事務所涉外部主任徐昌榮説,外資企業合法的撤退程序應該是,在公司資産足以清償債務的情況下,要到法院申請破産;公司資産不足以清償債務的,應該到當地的外經貿部門申請清算,經批准後,可以進入清算程序。在企業與勞動者發生爭議的情況下,則會進入特別程序,必要時需要稅務等部門介入。韓商要想合法撤離,首先應股權轉讓,可以將其所持股份轉讓給中方企業繼續經營。這樣不僅可以緩解資金壓力,也可以達到合法撤離的目的,不會因信譽問題影響到繼續在中國經營的其他韓企。此外就是走合法清算的路線。
受訪的經貿界人士説,要根除包括韓資企業在內的外資企業逃逸,需要改變以往一些地區為了政績考核盲目招商的做法,變“招商引資”為“招商選資”。對於外商投資項目還應進行可行性審查,提高項目准入門檻,重點引進發展前景好的項目。此外,目前很多發達國家和地區都建立有企業誠信記錄,我們在招商過程中,可委託相應機構對外國投資者進行調查。對資金到賬也要實行審查,既要審查資金來源,又要確保註冊資本的落實到位。如此多管齊下,才能從根本上防止外資非法逃逸現象的發生。(記者劉寶森
董學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