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標準和國際接軌只是第一步
    2010-07-16    作者:王甘武    來源:光明日報

  近日,衛生部食品安全綜合協調與衛生監督局宣布,我國已批准公布了66項乳品安全國家標準,新國家標準與國際標準的要求完全一致。下一步,衛生部將加快食品安全標準的清理整合,制定一批新的食品産品安全標準,初步建立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體系。
  這無疑是順應時代發展進步,滿足消費者對食品安全更高要求的明智之 舉,也是提高中國食品産品安全性,更好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有效做法。
  長期以來,標準繁多、管理水平較低的食品安全標準導致國內食品安全標準整體處於低位,和國際標準差距明顯,客觀上造成了食品安全問題的突出。一次次問題食品的曝光,不僅損害了消費者的身體健康甚至是生命安全,而且也一回回衝擊著食品安全、消費信心乃至社會和諧的底線。
  美國媒體日前曝出,麥當勞出售的麥樂雞含有“聚二甲基硅氧烷”和“特丁基對苯二酚”。麥當勞中國公司對此發函回應稱,這兩種物質含量均符合現行國家食品添加劑使用衛生標準。在中國市場銷售的麥樂雞,本該首先接受中國食品安全監管部門的嚴格檢測,而且相關信息應及時告知公眾。但我們卻遺憾地看到,是美國媒體而非中國監管部門首先提出這個問題。此事折射出安全標準、監督管理、信息告知等食品産品安全監管工作中存在諸多不足,引人關注,催人深思。百姓的消費安全、行業的健康發展、市場的信譽秩序,迫切需要全面提高食品産品安全標準,向更為嚴格、要求更高的國際標準看齊。
  從另一個方面看,有了更先進的標準並不等於食品安全問題就可以萬事大吉、高枕無憂了。以往的教訓一再表明,只要標準還只是寫在紙上、挂在墻上,只要在執行標準環節仍存在疏漏或力度不足,存有安全隱患的問題食品一樣可以源源不斷走出車間,大搖大擺走上餐桌。連日來,曾經在全國範圍內遭到圍剿嚴打的問題奶粉驚現甘肅、青海、吉林等省,三聚氰胺含量超標達500多倍,數量更有幾十噸之巨。儘管監管部門迅速採取措施查扣了問題奶粉和涉案人,但如此大量問題奶粉的重現還是暴露了食品監管仍有漏洞、亟待加強的現實。
  2009年生效的《食品安全法》規定了食品安全分段管理,明確了種植養殖環節、生産加工、流通、餐飲等方面的監管部門。只有衛生、質監、工商等相關部門各司其職、通力合作,嚴格依法辦事,共同編織更加嚴密的食品安全監管網絡,對問題食品産品始終保持高壓態勢,進一步落實監管措施,提高監管的針對性、有效性,把食品安全標準變成積極嚴格的執法行動,化作重拳打擊的問責震懾,好標準才能真正發揮效用,成為護佑食品安全的利器法寶。

  相關稿件
食品安全的“中國標準”是啥樣的 2010-07-07
國標不夠“飆”成食品安全大患 2010-07-07
食品安全為何總是讓人不放心? 2010-07-07
中國食品安全成為眾矢之的 2010-06-30
食品安全防火墻亟待完善 2010-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