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為壟斷,有線電視運營商可以單方面提價獲取高額利潤,而不管服務質量如何,消費者都得照單全收
朋友前不久喜遷新居,卻在辦理有線電視開通手續時生了一肚子氣。原來朋友的房子是套二手房,有線電視的工作人員説這套房子的機頂盒已被人領走,而且已經欠費兩三年了。如果想順利看上電視,必須找到上任房主把機頂盒要回來,再補齊之前的欠費600多元。否則的話,則要花450元重新購置一個機頂盒,並到居委會開個證明,證明自己一直沒居住在這裡,把以前的欠費勾銷,但還要交300元的重新開通費。
為了看個電視,咋這麼折騰?
朋友輾轉&&到上任房主,對方説從未領過機頂盒。再去營業網點查詢,結果令人跌破眼鏡:這套房子從沒辦理過機頂盒業務,原來是上次工作人員看錯了!
事情的結局貌似圓滿,卻着實讓人不舒服。因為工作人員的失誤,朋友一次次跑營業網點,既鬧心又折騰,但沒有一個工作人員&&歉意。而不用交那“莫須有”的1000多元費用,倒像是佔了個大便宜。
看電視早已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但負責電視信號傳輸、網絡運營維護的有線電視運營商的表現總是不盡如人意。有線電視信號改為數字後,一台機頂盒只能支持一台電視收看,如果家裏有兩台電視,就得再購置一台機頂盒,其費用比普通DVD還貴。申請辦理移機、停機、復機、過戶等手續,都需要交納費用。有時因為電視信號問題,幾個電話都“招不來”相關服務人員上門服務。更有甚者,許多地方的有線電視費説漲就漲,漲價幅度高達50%甚至100%,消費者對此則根本無緣置喙。
運營商為什麼缺少服務意識?蓋因壟斷在作祟。由於有線電視的特殊性,全國各地的有線廣播電視網絡經營企業大都“只此一家,別無分店”,處於壟斷地位。經濟學裏面有一條“零利潤定理”,説的是競爭行業的利潤一定會趨向於零。但壟斷企業卻不受此約束,他們為自己的産品制定價格,讓市場接受。因為壟斷,不管服務質量如何,消費者都得照單全收;因為壟斷,企業可以靠單方面提價獲取高額利潤。
筆者不禁想起了多年前的電信市場。那時裝個電話不僅要花幾千元的初裝費,還要四處託人找關係。後來電信的壟斷被打破,移動、聯通、網通、新電信、鐵通等各分天下,服務與價格成反比增長,初裝費不用交了,電話費優惠加打折,消費者慢慢才有了上帝的感覺。
市場經濟的根本特徵是競爭。要打破壟斷,必須引入競爭機制,努力降低壟斷行業的市場准入門檻,推進投資主體和産權多元化;還必須建立公開、透明、監管有力的監督制度,實行規範的聽證制度。無法想象,在一個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行業,沒有競爭又缺乏有效的監督,公眾利益如何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