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醫改是市場哲學與“人”的邊緣化
    2010-03-25    作者:邱震海    來源:時代周報

    奧巴馬醫改,不但涉及到美國也涉及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不但涉及到醫療改革本身也涉及到美國一個社會和經濟發展的模式。結果重要,改革過程更重要。美國要厘清既得利益集團,中國也面臨這一問題。
  從社會和經濟發展模式來看,社會中心位置是“人”還是“利潤”,將決定這個社會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模式,將向兩個完全不同的方向和軌道發展。首先,美國醫改舉世矚目也好或者世紀改革也好,它的歷史性的意義不亞於林肯在美廢除農奴制度。如果説美國林肯當時在將近200年之前,廢除農奴制度則預示着社會的平等,那麼現在奧巴馬的醫療改革是預示着,美國在全民醫改的問題上,它的經濟發展模式將發生變化。
  我們知道在全世界,一種是自由資本主義的模式,一種是社會福利國家。在整個市場經濟的範圍之內,前者就是美國的模式,它是以自由經濟為絕對的主導,它的經濟競爭力是第一的,但是它的人民的福利是第二的,而歐洲則正好相反。這兩种經濟模式,當然各有它的優點和缺點。就美國的經濟發展模式而言(香港也屬於此模式),由於國家的福利負擔不是很重,所以它的經濟競爭力往往是第一的。而歐洲的經濟發展模式,雖然説人民能夠享受它的尊嚴和保障,但是它的經濟競爭力往往是第二的。兩種社會,同屬市場經濟下兩種不同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模式,但它背後的哲學和理念是完全不同的。
  在以包括美國和中國香港為代表的自由經濟模式中,核心不是人而是利潤,社會發展模式和社會經濟等一切都是圍繞這個核心,只要是能賺錢一切都是好的。但是相反,在歐洲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模式當中,整個中心的哲學不是利潤而是人。
  當然,從本意上説,市場經濟首先應該把“市場”作為原始驅動力。中國改革開放30年,如果當年沒有首先驅動私有經濟、民營經濟,乃至1992年之後以市場為主導那种經濟發展模式的話,不可能實現如此大的原始財富積累過程。
  市場化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市場化的中心和哲學—“利潤”是經濟和社會發展模式的核心,“人”在邊緣。根本問題在於探討,人活着是為了工作,還是工作本身是為了人?生活為工作,還是工作為生活?不言而喻。
  在這種情況下,市場化顯然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尤其涉及到一系列國計民生的問題,比如説兩會代表、老百姓都在討論的“三座大山”問題,教育、醫療、住房,包括貧富不均的問題,是不可能完全用市場化解決的。所以我個人感覺到,中國30年改革開放,一方面在前半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另一方面,我們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遇到一個根本的理念、方向和哲學問題。
  我們要走以美國為代表的自由經濟路徑,忽略人存在的那種社會發展模式,還是相對來説,更要融合一些歐洲的社會發展模式。當然在過去十幾年過程當中,由於中國的財富比較少,我們不可能完全按照歐洲的市場經濟模式來進行。但到今天中國外匯儲備已經成為全世界第一的時候,其實我們真的應該考慮一下“人”的因素了。

  相關稿件
美醫改法案在眾議院接受最後考驗 2010-03-22
公醫改革進入最艱難環節 2010-03-17
為醫改 奧巴馬三改行程 2010-03-15
醫改成功的標誌是窮人看得起病 2010-03-12
[視窗]奧巴馬為醫改吹響衝鋒號 201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