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上年,“被就業”一詞在官方發布就業數據後出現,成為2009年度流行詞之一,看來今年這個詞還將繼續流行。近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在2009年四季度新聞發布會上稱“2009年高校畢業生就業率為87%”,輿論場上又是一片譁然。 我想從網絡發言中找到一條或幾條&&相信、認可官方就業率數據的信息,但這個良好願望沒有實現。和上年度網友就此類新聞的留言比較,新言論和以往發言的內容幾乎沒有差別。面對“沒有雜音”的網民之聲,我問自己這樣一個問題:這些就業數據究竟是給誰看、給誰用的? 舉網上下對此數據均以為假,無疑反映了公眾態度,他們不會採信這些數據,更不可能依據這等數據投入某種社會實踐。然而,發布這些數據似乎是有用和必要的,即使不對群眾服務也必然有其他服務的理由。那就要問,這些數據對商界、學術界及研究學者的價值如何?高級決策者又怎麼看它的可信度呢? 我估計,就連統計和發布數據的官員及其工作人員,也不會相信這些數據的真實性。商家不可能根據這數據分析市場與經營;也少有學子一本正經地將立論建立在這種“權威數據”的基礎上。想來想去,除了高層決策者應該信賴此類數據,別人都有不予採信的充分理由。因為,這類數據主要為決策服務,其項目與質量均被上級監測或評價,只要上級權力不否認統計結果,綜合統計或專業統計單位就算圓滿完成了任務。 和多數網友看法不同,我並不認為出現這些數據是由於“馬馬虎虎”的原因。實情是,不管由誰來組織調查統計工作,嚴肅認真、扎紮實實地進行完畢,所獲數據總是差不多。反之,如果不夠認真,存在諸多“放任自流”現象的話,那就不會這樣“恰到好處”,就不一定符合“原定預期”了。 更嚴重的問題就出自這裡。體制內上上下下,對“科學統計”的需求高度統一,利益完全協調一致,可以完全排除講真話報實情的“自然人”的干擾。而今,雖然統計者都明白他們數據的“宣傳功能”已經徹底報廢,但“自我認定”和“主動表功”的需求依然是誰都無法遏制。我統計,我表功,同時服務更高級的自我表揚——之所以被萬眾唾棄而仍對質疑聲音充耳不聞,其底氣就在這:統計本來就不是對“人民”負責的。 有人強調反映社情的數據怎麼怎麼重要,説這些數據失真後果會如何如何,這焦慮大可不必。就業、失業等數據,不像衛星發射、機械製造的數據那樣必須絲毫不差。我以為,有一些決策並不需要這類數據,由於權力具備無比強大的特點,有一些權力甚至到不需要社情數據的地步了,對“負面數據”就更不需要。幹好幹壞一個樣,幹成什麼樣,怎麼評價和他人無關,“數據權”自然要掌握在權力自己手裏。 沒了“宣傳大眾”與“引導輿論”的效果,這些數據還是要按期公布。一來不做這事則不成一國之體統,二來圈子內的自評好歹得有個參照,儘管這種自選參照數據可在內部商榷,也非有不可。 把調查與統計做到受很多人指斥的分上,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而即使做到這般田地也要繼續統計、發布,這難度及其重要性就更明顯。看透統計的真實用途,將有助於“被就業”、“被代表”一方正確理解統計,也正確理解就業。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