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戶籍“積分制”有範本價值
    2010-01-08    作者:馬光遠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1月1日,《廣東省流動人口服務管理條例》開始實施,“居住證”全面取代了“暫住證”。同時,廣東省委主要負責人在部署2010年工作時亦指出,擬通過探索推廣“積分制”等辦法,使在城鎮穩定就業和居住的農民有序轉變為城鎮居民。
  在農民工最多,農民工貢獻最大的城市,通過“積分制”讓其成為當地居民的一員,這是一個值得肯定的善政。儘管這個探索來得似乎晚了一點,但對於提升“中國製造”的道義內涵,並通過實施完善,並在全國推廣,的確具有特殊的制度標本價值和意義。從最早的淵源而言,廣東推行的這種積分制和香港的優才計劃很相似,但其直接來源是中山市的試點。而中山市的試點早在2007年就開始試行,通過積分管理的辦法,綜合考慮流動人員的連續工作年限、文化程度、技能水平等情況並進行積分登記,根據不同的積分分別享受子女入學乃至於入戶的待遇。這個辦法試行以來,成效很好,社會評價亦比較高,很有可能在廣州、深圳乃至於廣東全省推廣。
  如果説30年前的改革開放政策,讓全國各地的農民涌入了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廣東,這些農民工在某種程度上成為遍佈全球的 “中國製造”的代名詞。沒有他們,就沒有“中國製造”,更沒有今天所謂的中國奇蹟。可以説,對於農民工,目前的制度虧欠他們很多,如果我們在30年後還不能解決對他們的制度歧視,唯一的結果就是中國奇蹟的不再和經濟發展的停滯。就這個角度而言,解決農民工的戶籍問題,不是給予農民工什麼了不起的福祉,而完全是在為整個中國爭取未來。廣東既然在30年前作為改革開放的排頭兵殺開一條血路,今天面對這些為廣東經濟作出巨大貢獻的農民工,有義務在制度上殺開一條血路,破除戶籍堅冰。
  事實上,這種在戶籍制度方面的探索不僅在廣東,在全國的很多城市,當地政府都在積極探索並拿出相應的舉措。比如,2009年2月,上海市政府公布了《持有〈上海市居住證〉人員申辦本市常住戶口試行辦法》,該辦法規定,符合相關條件的在滬創業、就業人員均可通過申請獲得上海戶籍。
  相對於其他城市在戶籍改革方面的暗流涌動,北京在戶籍改革方面的舉動似乎乏善可陳。作為首都,我們理解北京在戶籍改革上的獨特難處,但對於北京而言,如果在戶籍改革方面止步不前,恐怕會喪失良多發展的機會。2009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高調推行戶籍改革,推行城鎮化,其深遠意義不必多言。對於旨在做全國首善之區的北京而言,打破戶籍堅冰的制度作業必須正式提上日程,並且具有咄咄逼人的緊迫性。不能説北京別無選擇,但是應該認識到這是決定北京未來發展中的關鍵性選擇。

  相關稿件
戶籍改革:剝離福利還需政策跟進 2009-10-19
改革戶籍制度有利於治安管理優化 2009-10-15
廣州戶籍一元化改革年內啟動 2009-07-31
上海鼓勵生二胎,不如放鬆戶籍限制 2009-07-24
家電以舊換新為何又見戶籍限制 2009-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