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漲價百姓怎敢逛景點
    2009-09-24    作者:劉乃康    來源:京華時報
    麼東西一旦被拿來説事,很可能在背後隱藏着不能明説的貓膩。十一黃金周前夕,四川、貴州、天津、雲南、安徽等地的多個景點,無視發改委的”三令五申”,頂風漲價,看似有“彌補保護資金缺口”等諸多理由,實則是利用景點資源的“壟斷”性質,以犧牲公眾利益為代價而進行的一場逐利的“競賽”。
此風不剎,根據以前的經驗,難保不出現各地旅游景點跟風漲價的現象。有鋻於此,相關部門必須加大整治力度,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保護公眾享受生態環境和歷史文化遺産的權利,切莫讓祖國的大好河山變成老百姓“看不起的風景“。
  統計表明,我國現階段風景名勝區的門票定價已經偏高,其票價的平均水平已經高出其他國家的10倍以上。而此次各地門票的漲價,有的漲價幅度竟高達70%,其斂財之急切與明目張膽簡直令人瞠目。
  昆明擬將石林景區門票價格,由140元上漲為200元,漲幅達到40%;安徽天柱山旺季門票可能從120元調整至150元;廣德縣國家4A景區太極洞門票價格由60元調整為旺季90元。而在今年五一期間,已有不少景區先行漲價,黃山景區就把門票價格由200元上調至230元。
  在漲價景點給出的幾個理由中,幾乎每個都存在着牽強附會的漏洞,比如“彌補保護資金缺口”説。事實上,每年景點的鉅額門票收入真正用於景區資源保護的開支相當有限,平均不到10%,而其他90%則是“雁過拔毛”,各路神仙伸手就算一份;饒是如此,一些景區還要拿出一大部分經費“養人”。如石林景區2006年至2008年門票收入有9億多元,其中人員支出和日常公用支出佔了近三分之一。
  最荒唐的莫過於本來是由於景點開發錯位而形成的拆遷重建費用,也要通過提高門票價格來讓旅游者買單。這種類似“強買強賣”的行徑,不僅把旅游者當成了可以任意宰割的對象,也使國家名勝古跡、公園景點的公益性質蕩然無存。
  由於國力有限,全靠國家的投入來對風景名勝等維修保護還不十分現實,因此景點必要的商業行為無可厚非。但問題在於,不能把本來是屬於全體公眾的公園景點,變成一些地方和少數人斂財的工具,用諸多看似冠冕堂皇的理由,損害百姓利益。
  相關稿件
世貿大廈將成為重慶新旅游景點 2009-03-25
推動國民休閒不妨從景點免費着手 2009-03-18
浙江四市旅游互惠景點半價 2009-03-04
廣西:農家草莓園成旅游新景點[圖] 2009-02-27
發旅游券不如景點門票打折 2009-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