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産業改革的最佳新起點
    2009-06-19    陳寧遠    來源:上海證券報
  國內首家文化産權交易所於6月15日在上海揭牌。據悉,上海文化産權交易所將率先在國內建立以文化物權、債權、股權、知識産權等為交易對象的專業化市場平台。目的很明確,就是想通過資本市場做大、做強、做好文化産業。
  對要不要做大、做強和做好中國的文化産業,應該沒有爭論。中國人要有自己強大的聲音,其必要性和重要性誰也不會否認。但在中國也許再沒有什麼事情如文化産業這樣,可以有一個足夠清晰的目標,而技術上卻全無章法。
  中國改革曰漸進,曰技術性突破,曰先從方法上着手,可到了文化産業上,卻有勁使不出。這當然和文化的特殊性有關。所謂文化是高度意識形態的。只從市場的角度改革,無法面對宣傳工作怎麼進行,中國的文化應該怎樣發揚光大等等,非商業可言的事。文化改革,要解決的遠不是一個市場化問題。它要大得多,雖然當前可以馬上看到轉向市場的好處。
  首先文化産業是經濟領域中,少有不受周期影響的行業。2008年中國的文化産業維持以往三年的增速,總量增加值大約將近7600億。商務部發布的《文化産品及服務進出口狀況年度報告》也顯示:2008年中國核心文化産品進出口規模穩步擴大,進出口總額達158.4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2.6%。在跨境文化服務貿易方面,2008年實現文化服務進出口48.16億美元,同比增長29.5%。而這還是在中國文化産業受到諸多非市場因素轄制情況下取得的成就。
  但是,這次在未來國際金融中心的上海,從文化産業財務權益化着手,以文化産業産權交易的方式,解決內容製造和意識形態監督分別管理的難題,肯定是重大突破。
  眾所周知,美國文化産業就是在1929年世界經濟大蕭條中逆市興起,進而改變美國形象的。《華爾街日報》就從那一年,開始其成為世界性媒體的歷程,標誌性的數據是發行量超過百萬份。好萊塢的大片差不多也從那個時候出發,創造了80年商業奇蹟,成為美國最大的無煙工業。
  但這些著名的美國文化象徵,現在的財務權益並不都在美國人手裏。《華爾街日報》成了澳大利亞新聞集團旗下的報紙;好萊塢最大的製片廠之一哥倫比亞影業由日本索尼控股。儘管這樣,可沒人説《華爾街日報》和好萊塢不代表美國文化,也沒有誰會説這些美國文化産業,背離了美國的基本精神。
  原因很簡單,在這些産業的財務權益交易時,大都在內容製造和高管安排上做了非財務的安排。雖然難免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實際財務控制人的影響,但核心文化內容的製造機制,並沒有改變。
  中國的文化經營要徹底放開,也許先從文化産業相對容易實施卻十分關鍵的知識産權着手,做大做強文化産業的財務權益,基業長青的文化産業集團,才不至於是空中樓閣般的夢幻。比如把出版傳媒的內容製造,形成版權資産,就會從知識産權的角度,有可交易的財務權益標準。因為所有的産權,無一例外都是可以交易的。
  一句話,中國文化産業的産權,若選擇和其他産權一樣的市場定性和定量,從而進入交易程序,文化産權交易所的生意肯定會很紅火。做大、做強和做好文化産業,也會因此順理成章。
  相關稿件
中國文化産業今年以來平均增幅達17% 2009-06-19
下一幕,文化産業亮相 2009-05-22
深圳文化産業提升科技含量 2009-05-14
江西體制改革激發文化産業發展活力 2009-05-08
反經濟周期的文化産業迎來機遇 2009-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