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産抓過頭了嗎
    2009-06-15    原國鋒    來源:人民日報

    今年一季度山西GDP同比下降8.1%,成為全國降幅最大的省份。山西是最近幾年公認發展較快的省份,這個GDP經濟指標一公布,人們不禁發出“山西怎麼了”的慨嘆。而在貴州、重慶的一些産煤地區,GDP的表現也不如人意。有人疑問:是不是抓安全抓“過了頭”,安全影響了發展?

  安全不是生産的“枷鎖”
   
    影響地方經濟發展的因素很多,不能簡單地把經濟增速下滑歸結為抓安全生産。實際上,安全質量抓上去了,生産質量才能上去,生産才具備可持續性。否則,再快的增長,也是犧牲生命代價的增長,這種增長本質意義上就是負值。山西省長王君呼籲:“不要帶血的煤炭,不要帶血的GDP!”
  安全不僅可以促進生産,而且可以促進增長方式的轉變。一位小煤窯主説,通過多年的生産積累,他的企業有了一定的規模,但一次騾子在礦井裏釀成安全生産事故,使他十幾年苦心經營的事業血本無歸:“過去的增長,現在看來都是零。”現在,他的運煤車早就代替了在礦井中成年勞作的騾子。
  事實上,安全和生産不僅不存在對立,而且是相互促進、相互依存,這在國內和國外都有許多充分的例證。美國著名企業杜邦公司安全生産主管戴為明先生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杜邦本來是一家小作坊式企業,之所以成為世界500強,是因為近百年來,杜邦始終把安全生産放在企業生存與發展的第一位。”
  安全本身又是一門科學,抓安全的手段和措施一定要講究科學、符合規律。一些煤炭企業負責人紛紛&&,動輒全行業停産整頓的做法,從技術上講不科學。一些存在安全隱患的企業停産整頓,理所當然。而一些正常企業的停産則意味着正常的生産秩序被打亂,相反不利於安全生産。管理的功夫要下在平時,採用戰役式關停整頓,效果未必就好,未必能保持得久遠。
  一位煤礦老闆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我的煤礦各種證照齊全,也不允許開採,這一整頓就是一年兩年的。如此下去,我們哪能承受得了?談發展就只能成為一句空話。”産煤大縣山西省河津市的一位官員告訴記者,一些企業一關就是兩三年,重點産煤縣由於長期停産,制約了縣域經濟中煤炭支柱産業的發展。
  “對待安全生産,正確的態度應當是按客觀規律辦事,把工作熱情和科學態度結合起來,不怠慢,不急躁,扎紮實實做好基礎性工作,在安全上下真功夫。”中國煤炭科學研究院的一位專家説。安全並非發展的“枷鎖”,而是生産的穩定器和助推器。抓安全的同時,一定抓生産,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王君説:“生命在任何時候都是第一位的。強調安全生産、重視安全生産、突出安全生産,任何時候都不為過。”

  安全生産形勢依然嚴峻

  首先在觀念上,“安全第一,説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説起來重視,做起來輕視。每當安全與生産、發展、方便等發生矛盾的時候,往往是安全給生産讓路、給發展讓路、給方便讓路。一些企業和政府部門骨子裏還是重生産、輕安全,這是安全事故難以遏制的根本原因。”國家安監總局一位官員説。
  其次,安全事故仍然頻發。5月26日,國務院對5起特別重大安全事故做出調查處理。僅隔四天,重慶松藻煤電公司同華煤礦的一聲巨響再一次刺痛了社會神經,30名井下工人在這場事故中痛別人世……
  “屯蘭煤礦瓦斯爆炸事故影響極其壞,我們對不起死難礦工。”2009年2月24日,山西屯蘭礦特大瓦斯爆炸事故調查組會議上,山西省省長王君向死難礦工及家屬哽咽致歉的一幕,至今還清晰地留在記者腦海裏。事故礦井屯蘭煤礦是大型現代化國有礦,連續5年“零死亡”,是行業內有名的樣板礦。儘管如此,屯蘭還是發生了特別重大事故。
  這種嚴峻形勢還表現在企業和監管部門兩個主體的責任落實不到位。
  “應該承認,現在不論政府還是企業,對安全生産比以前要重視得多。企業能算清安全生産與帶病生産的'經濟賬’,政府官員也能掂量出保證安全的政治分量。問題主要出在安全執行力不強、監管水平不高。在一些事故高發領域,芝麻小的紕漏都能釀成大禍。一些企業心存僥倖,如果再加上片面追求利潤,剋扣安全投入,或官商勾結,縱容非法違法生産,不出事故才是怪事。”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黃泰岩説。
  另外,投入不足是安全生産的“軟肋”。記者在一些大型國有煤礦採訪發現,與中小煤礦相比,制度建設、現場管理等方面是它們的強項,但一提起安全生産,它們直抱怨“心有餘而力不足”,“沒有雄厚的物質支持,安全的基礎就不牢。”據了解,我國各級財政每年用於安全發展的資金有限,企業安全生産費用提取政策也不夠完善,許多企業做不到專款專用……

  相關稿件
我國第一個碳纖維生産基地在吉化建成 2009-06-15
我國啟動甲型流感疫苗批量生産 2009-06-12
原三鹿生産線恢復生産奶産品 2009-06-11
甲型H1N1流感疫苗開始在我國批量生産 2009-06-09
麥格納擬批量生産電動汽車 2009-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