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地震博物館
    2009-05-18    葉匡政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今天是國際博物館日。任何中國人都會舉雙手贊成在汶川震區建一座大型的博物館,來保存人們對這場地震災難的記憶。真正值得博物館保存的,必須是原始而直接的物證,重建或追憶的物質,並不屬於博物館的保存範圍——
    汶川大地震周年祭到了,人們開始更多地把目光投向災區。前些日子,因北川地震遺址博物館投資23億元引發的爭議還未平息,又陸續看到一些關於地震博物館的消息。如成都大邑的汶川地震博物館,於5月12日開館。該館除陳列地震廢墟和震毀實物外,還有一些著名的地震遺留物,如被埋36天的“豬堅強”、“范跑跑”教科書等。另有報道,其他一些與地震相關的博物館工程也在興建中,如青川東河口地震遺址公園僅佔地面積就達50平方公里。汶川映秀鎮,也計劃花20億元建設一個沒有圍墻的現代抗震博物館。
    5月18日,正好是國際博物館日。我想任何中國人都會舉雙手贊成在汶川震區建一座大型的博物館,來保存人們對這場地震災難的記憶。它既是記憶和見證,也是緬懷與警示,它體現了人對生命的尊重。
    但真正值得博物館保存的,必須是原始而直接的物證,重建或追憶的物質,並不屬於博物館的保存範圍。博物館在選擇保存對象時,通常選擇那些最具代表性的物證,它需有自己明顯的特徵、有能被感知的特殊記憶。所以,真實性和説服力是博物館選擇物證的兩個重要原則。博物館在保存物證時,等於保存了一段可穿越時空的情感。它能讓人們似乎親臨了歷史現場,用相關實物或情景激發自己的情感或思考。
    “911”事件也是美國的重大災難事件,但美國的相關歷史組織從世貿廢墟中只挑選了一段裂痕斑斑的混凝土樓梯保存下來,並命名為“逃生者之梯”。“911”事件的倖存者認為,這段樓梯足以象徵他們對“911”的記憶,成為“那一天發生了什麼的明證,儘管它有一些破損,但依舊結實,就像今天我們這些倖存者。”
    從這種保存物證的方式中,可以看出保存災難記憶和保存文明記憶有很大的不同。因為它保存的終歸是被毀壞的實物,展示的也是人類的創痛。這類工程不一定要追求宏大,也不一定要花鉅資來重建一些與地震無關的附着物。假如在現場修建太多的紀念或休閒設施,反而損害了保存遺跡的原來意義。
    很顯然,不可能把震區的一切,都納入博物館保護,因為這種保護本身也是有費用的。如何選擇有代表性和象徵性的物證和遺址、如何在原始氛圍中保持災難的現場感、如何用較少的數量説明較多的問題,這都是地震博物館建設要考慮的問題。尤其在影像技術發達的今天,影像具備易於保管的優勢,如何在影像和實物間做出合理搭配,也是博物館建設要面對的問題。
    地震災難的場景都是相似的,而這種創傷記憶,與能夠給人類以美感的文明記憶,仍然有本質不同。靠災難博物館帶動旅游發展,有可能只是一廂情願。尤其一哄而上,更會加速導致博物館的門庭冷落。災區不會變成景區,災難也很難轉化為游樂,廢墟保存越多,創傷恢復也越難,這些都是簡單的心理事實。
    我想,當地民眾一定不願因為一次災難,就一生圍繞着災難來規劃生活、選擇職業。汶川地震已經一周年了,在重建家園的資金都很緊張的情況下,如何低成本地建設地震博物館,也需要冷靜地思考。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