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醫院需扶持而非回購
    2009-04-23    趙傑    來源:大洋網-廣州日報
    今年3月,江西撫州市衛生局正式回購浙江省杭州市回音必集團經營的撫州第二醫院。江西崇仁縣、上海市等地也出現政府回購民營醫院的現象。這促使人們思考:“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這個新醫改的鮮明政策導向,究竟怎樣來引導醫療資源的整合、醫療服務體係的完善?
  堅持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的要義,在于通過增加政府投入來保障醫療衛生中的公共品邊界,加大政府對病人就醫費用和公立醫院運作的補償力度,理順公共衛生保障和公立醫療機構的運作機制。其中,政府梳理和確定現有公共醫療衛生服務半徑和供給保障能力,提高政府財政投入水準,健全醫療衛生運作機制,這三個方面協同推進,才能保證“新醫改政策組合之箭”射中“堅持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之靶”。所以説,公立醫院的改革,不是一家醫院的機制改革,而是用區域衛生規劃調整來處置公立醫院未來運作形態。但是若對全國22000家公立醫院進行“撒胡椒面”似的增量投入,不結合財政投入存量和增量變化、財政保障能力和區域衛生規劃的優化,只能會加劇醫療衛生資源分布的不平衡、醫療衛生資金使用的低效率,進一步增加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目標的困難。
    政府回購民營醫院,只要交易透明、程式適當、經濟劃算,也可作為政府購買市場服務的一種公共管理變革的探索形式,給予鼓勵。但是,目前政府與市場合作的主要難點,恰恰不是政府購買民營醫院,而是“適度降低公立醫療機構比重,形成公立醫院與非公立醫院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格局”。
  為保證公立醫院的公益性質,新醫改方案中雖然有許多有利于保障公立醫療機構運作的利好政策,但是更有“省級人民政府制定衛生資源配置標準,組織編制區域衛生規劃和醫療機構設置規劃,明確醫療機構的數量、規模、布局和功能”以及“建立區域衛生規劃和資源配置監督評價機制”這樣一個宏觀布局,還有“建立規范的公立醫院運作機制”的微觀改革要求。
  可以説,新醫改表面上是對“政府辦醫”的一次回歸,本質上卻是對政府整合醫療衛生的供方資源、提高需方保障支付水準的一個新型試驗:有限但卻是不斷增加的醫療衛生投入資金,需要借助政府與市場合作的多元化辦醫新格局,才能建設好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
  在這種背景下,政府回購已經“市場化”的醫療機構,一方面會導致公眾對社會多元投資醫療機構的前景擔憂,那就是傳統政府舉辦的醫院,享有好的醫師人才資源、設備硬體條件、一定的區域知名度,尚且難以經營,若是另起爐灶舉辦民營醫院,結局可想而知;另一方面會導致公眾對現有公立醫療資源整合前景的擔憂,那就是22000家公立醫院都健全政府投入的補償機制,政府仍舉辦大量的公立醫院,財政補助的持續性會成為問題。
  如今,有的地方政府在將公立醫院民營化六年之後,出于新醫改構建新的醫療服務體係的需要,重新回購民營醫院,必將進一步引發對醫療衛生服務體係的投資準入門檻、進入退出政策、競爭合作機制的關注。新醫改是對過去醫療體制改革的反思,是對過度市場化、偽市場化的糾正,但是在新醫改的堅持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政策思路框架中,怎樣豐富市場因素、發育市場要素、理順市場機制,仍是一個重大問題。這正是政府回購已民營化的原公立醫院現象,給我們的思考。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