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是“3 15”,媒體從2008年年報中歸納出了上市公司慣用的“假打”案例:包括高管薪水猛漲,投資者分紅卻“差錢”等六條令公眾不滿的病例,被一
一例舉出來。其中,又以不分紅的“鐵公雞”公司為最。連不久前曾傳出捐40億元做慈善事業的福耀玻璃董事長曹德旺,也被指有此種狀況。(綜合《重慶商報》和《證券日報》)
關於股市,有許多奇怪的狀況和段子,我們不能將其簡單看成願賭不服輸的人在説怪話。因為這個“賭”,本身很難説是公平的。比如前文所述的“不分紅”現象,就不是普通股民能做主的。沒有分紅價值的股票,是不可能培養出衝着價值投資而來的投資者。沒有人傻到把真金白銀換來的股票,花長長二十年的等待,變成一堆連公司存不存在、或不知已改叫什麼名字的廢紙。 截至2008年中期,共有110家上市公司超過10年沒有現金分紅,剔除那些因業績不好被ST類的公司,還有62家超過10年沒有給股民分過一分錢。而5年以上沒有現金分紅的公司更是高達386家。證監會在2008年8月份和10月份,兩次調整上市公司現金分紅的規定,一次是將上市公司再融資需滿足的條件,修改為“最近3年以現金或股票方式累計分配的利潤不少於最近3年實現的年均可分配利潤的30%”,而第二次,則是刪去了“股票方式”和“送紅股”,只保留“送現金”。 無論是股民還是監管方,都清晰地明白,“融資衝動”強過“分紅願望”的上市公司,於股市的健康是有害的。事實上,多數上市公司,也明白這是透支誠信的沒前途買賣。究其原因,就是因為其獲得的收益和付出的成本相比,實在是太小了。一些“鐵公雞”公司,懷着僥倖的心理,在相對輕鬆的監管環境中快樂地打着擦邊球。 “一毛不拔”的“鐵公雞”們不分紅本身不是問題。問題是,他們能年年避開“分紅”的“損失”繼續逍遙於股市;問題是,不分紅卻並不影響高管們的薪酬猛漲,特別是在當下受金融危機影響企業業績下滑的狀況下,確實讓人不好理解。無怪乎在今年“3 15”期間,人們要想起這個看似與“消費者權益保護日”並不搭界的話題,並“喧賓奪主”,成為主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