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危機,危機,危中有“機”。這次國際金融危機,是我國創意産業發展的難得機遇,而人才是我們能否抓住這個機遇的關鍵所在。 歷史上各次經濟危機發生之後,總是依靠産業創新才能夠突破,才能夠走出危機。而技術創新和文化創意則是推動産業創新的兩大引擎。上世紀30年代經濟大蕭條時,工業領域率先突破、力挽狂瀾;1998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時,IT和內容産業異軍突起,逆轉了經濟下坡路。在當前國際金融危機中,創意産業卻逆勢增長。如上海的網絡游戲第三季度比第二季度增長了21%。我國動漫産業去年增長超過了40%。目前約有1萬家與動畫有關的公司,每年生産10萬分鐘動畫節目,趕上了日本;預計2009年將達到12萬分鐘。 創意産業的概念,是1998年英國“創意産業特別工作組”研究後工業時代的發展形勢,為英國制定在知識經濟時代的發展戰略方向時首先提出來的。他們將“源於個人創造力與技能及才華、通過知識産權的生成和應用,具有創造財富並增加就業潛力的産業”定義為創意産業(CreativeIndustry)。根據該定義,英國人界定了休閒游戲軟體、電視與廣播、出版、表演藝術、音樂、電影與錄音帶、時尚設計、工藝、廣告、建築、時裝設計、軟體、古董等13個行業為創意産業。雖然各國對創意産業包含的具體行業界定尚不統一,但它基本包括了我們所稱的文化産業,加上各類設計業、廣告業、諮詢策劃業和軟體業。創意産業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具有很強的滲透性和高增值性,它能通過應用技術的嫁接和各行各業相融合,為産品和服務提供新的價值元素,實現從産品創新向價值創新的轉變。它不僅有益於開發人類的創造力,解放文化生産力;而且還可以增加人們的精神文化消費,為傳統産品增加新的價值元素。 今天,中共中央提出,要以擴大內需、促進增長來應對當前的國際金融危機。擴大內需特別是擴大消費需求,不僅包括物質消費,也包括精神文化方面的消費。在這樣的情況下,創意産業正是大有可為的好時機。應該講,我國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發展創意産業具有極好的條件,但是我們卻沒有很好地將它們挖掘出來,轉化成産業資源並加以利用。關鍵是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改換思路以尋求突破。主要是:要樹立科技創新和文化創意並舉的雙創發展觀;文化生産力的釋放不能局限於文化領域,它必然要和各行各業相融合;創意産業可以實現無邊界的滲透、融合與輻射。 綜上所述,面對金融風暴的衝擊,創意産業不僅是重樹民眾信心的産業,也是走出危機的先導産業。然而,其中一個必須提出並必須解決的問題,就是發展創意産業要靠人才。因為,人才和知識産權是創意産業價值鏈的源頭和核心,缺少哪一個都會嚴重制約産業發展。當前我國在就業人數及比例、相關法律法規、制度建設等方面,與發達國家和地區還有相當的差距,這正是政府和有關部門正在努力解決的問題。比如上海目前已經建立了知識産權園區,建立了“創新”、“權化”、“轉化”、“應用”、“宣教”和“維權”等六大功能服務平台,可以對知識産權的登記、推介、展示、交易和保護等各個方面提供支撐,促進了創新和應用。全國很多地區都加大了對各類創意人才,包括創意生産者、創意引導者和創意經營者的培養投入。相信這些舉措,必將為推進中國完整高效的創意産業鏈的形成提速。 目前,我國在這一領域的人才相對還比較短缺。儘管現在可以利用危機時期成本較低的機會去國際市場挖掘、招聘這類人才;但更重要的是,我們自己必須擴大社會環境的寬容度,創造更加寬鬆的文化氛圍,對現實中一些比較大膽的、有爭議的創意,只要無害都應予鼓勵;進一步解放創意産業從業人員的思維束縛,激活他們的創造力。我國人口眾多,文化底蘊深厚,從長遠看,無論是創意人才的開發還是創意産業的發展都具有一定優勢。而現在正是積極推進的好時機。
(作者係全國政協副主席、著名經濟學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