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保基金不是剩餘越多越好
    2009-02-27    江蘇 毛建國    來源:經濟參考報

  職工醫保基金支付比例原則上不低於80%,封頂線原則上不低於10萬元;居民醫保基金支付比例原則上不低於55%,封頂線原則上不低於6萬元。廣東省勞動保障廳日前下發了《關於進一步完善基本醫療保險政策和規範管理有關問題的意見》,醫保卡個人賬戶使用範圍進一步擴大,可支付親屬住院門診等費用(2月25日《廣州日報》)。

  “一人持卡、全家使用”,支付標準繼續提高,想不到公眾一直熱盼的醫保更大惠民,在廣東將成現實。毫無疑問,廣東醫保政策的調整,是以提高醫保基金的支付力度為代價的。那麼,廣東醫保難道“不差錢”?
  所謂“不差錢”應該是不存在的。相對於需求的無限性,資源總是有限的,無論中外,遑論險種,任何保險基金都存在矛盾:一方面,保險人希冀保險範圍進一步擴大,保險標準進一步提升;另一方面,保險基金出於安全運營的考慮,必須保持一定的積累。這裡,兩者之間的關係不是取捨的問題,而是走鋼絲如何謀求平衡的問題,即基金積累應該保持多少的量,怎麼做到既保證基金運行的安全,又能盡量滿足保險人的需要。説到底,這是一個理念的問題。
  廣東省勞動保障廳廳長劉友君&&,“醫保基金不是剩餘越多越好,剩得越多説明你為民辦的事情就越少。”聽到這樣的話,相信很多人對廣東醫保新舉措恍然大悟。就醫保基金的安全性看,當然是剩餘越多越好。但這種“多”,是以犧牲保險人利益為代價的。必須看到,我們之所以肯定國家福利的惠民價值,之所以推崇社會保險的普世作用,其根本不在於為機構謀利,而在於為民眾謀福祉。過高的基金剩餘,無疑有背這樣的保險初衷,更容易讓保險機構貼上自肥的標籤。
  而且,這種“多”是以犧牲保險人對醫保的認同為代價的。可以想像,在看病貴並無緩解跡象的今天,如果民生需求長期得不到滿足,民眾對醫保會有多大的認同感?據劉友君介紹,去年廣東省城鎮居民醫保登記參保人數為1358萬人,躍居全國第一,參保率超過90%;全省城鎮職工參保人數2400萬人,完成全年任務的112%,其中農民工參加職工醫保人數為1333萬人,連續8年全國第一。含金量更高的保險,才會吸引更多的人群,廣東如此高的參保人數,與其保險的高含金量,是有內在邏輯關係的。從這意義上説,我們希望醫保含金量更高,惠民性更強,惟有這樣,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醫保中來,從而保證醫保基金的長遠安全運行。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