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産粗放模式將終結
    2009-02-16    胡月曉    來源:中國證券報

  近期,我們走訪了中國開發商策略聯盟、上海易居研究院和中國房地産測評中心等單位,對我國未來房地産走勢和房地産業與國民經濟間的互動關係,進行了多方交流。根據調研結果和我們的研究,對房地産行業未來發展和對國民經濟影響,有如下幾點判斷:

  首先是行業總體上的調整不可避免。從房地産開發的角度,房地産行業具有高杠桿的特點,財務風險控制在房地産企業經營中佔有重要地位。受宏觀經濟緊縮的影響,即使當前房地産市場中投機需求比例不高,未來銷售的放緩,由此導致的企業現金流緊張,也會迫使企業降價保量。2007年下半年,企業高價拿地情況較多,一些進入行業較晚,資産積累不夠、實力較弱的企業面臨淘汰的危險。
  從監管的角度,對自從成立了土地監察制度後,對土地閒置的管理已不在走過場,因此2007年高地價對開發商的成本壓力是真實存在的。房地産價格調整的主要壓力,並非來自於二級市場上的流動性壓力,而在於行業高杠桿帶來的財務風險。
  其次,土地成本是“房價加速器”的關鍵。房地産價格主要是土地成本決定的,即“樓面地價+建安成本+開發利潤”,後兩者是基本固定的。因此,很大程度上受政府影響的土地成本,決定了房地産的價格。
  “房價加速器”機理主要在於市場的類比效應:政府先推出地塊,後推出土地價格決定的房産價格,並以此決定了市場上存量房産的二級市場價格;在當前宏觀緊縮情況下,土地價格下滑又給了市場一個明確的房價下滑信號。地價下降給了市場樓價下滑的強烈預期,因此現有救市措施成效有待觀察,因為當前全國地價下降幅度平均已達35%。
  第三,上市公司比非上市公司面臨更大的經營壓力。經過前期7年的指數式暴漲,許多房地産經營企業已積累了很大的實力,企業面對逆境不會有太大的商業風險。上市公司出於維持業績和保持資産負債表質量的要求,對當前銷售放緩帶來的效益下降容忍度較低,股價過分下滑也增加了收購壓力。而非上市公司則只要公司有實力承受調整,現金流不至於斷裂,對降價保量的動機就不強。
  第四,兩類公司將渡過難關。面對行業“冬天”,有兩類公司將度過冬天。第一類,以萬科為代表的“作為”類公司;這類公司是行業內經營模式的探索者,普遍實行“精細化”經營,如萬科還把房地産業做成了一個“製造業”,以求做到快速開發、標準化開發。這類公司將依靠成本節約渡過難關。另一類是“不作為”的公司,比如很多的大型國有開發企業。這類公司依靠先期儲備的大量低成本土地,在近兩年地價瘋漲時沒有做過多的積極進取,因此面對調整,未來的商業風險和財務風險都不會太大。除了以上兩類公司外,投機性過強、在地價瘋漲的前2年吃進過多土地的公司,實力弱又粗放經營的公司,未來遭淘汰的可能性較大。
  最後,保障性住房的增加將改變房地産市場結構。出於拉動地方經濟增長,和建設和諧社會、解決民生問題的需要,保障性住房供應無疑將會大增。上海成立的住房保障建設局,就是一個信號。保障性住房的來源,並非一定要新建,通過收購存量房也是一條途徑,目前上海已開始了外環房産的政府收購工作。在當前的房地産市場上,商品房市場佔40%-50%,隨着保障性住房比重增加,商品房樓價下調壓力將增大,上市公司、開發商的壓力也將增大,但整個房地産行業雖有調整,但調整的幅度不會到達撼動其國民經濟主導産業的地步。調整將擠出房地産的暴利,調整後房地産行業的産業專業性將增強,“作為類”企業將成為行業主角。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