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醫改問題回歸常識
    2009-01-16    朱達志    來源:中國青年報

    醫改的話題真有些令人煩躁了。幾年裏,有關方面隔一段時間就要出面發表一番高論,不厭其煩地談醫改的難度,以及他們的宏偉規劃;但卻一次又一次地令公眾失望,一次又一次地讓公眾如墜五里霧中。

    1月12日,衞生部新聞發言人毛群安又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從研究醫改方案開始,衞生部就強烈要求在這次公立醫院改革中必須取消藥品加成,取消以藥養醫的機制。”這句話好像有點“鼓舞人心”,但緊接着他又説了:衞生部部長陳竺在此前的全國衞生工作會上指出,取消藥品加成政策,醫院由此減少的收入或形成的虧損,通過增設藥事服務費、調整部分技術服務收費標準和增加政府投入解決。增設藥事服務費的目的,是考慮在取消藥品加成政策之後,在公立醫院改革中要充分調動醫務人員的積極性,引導醫務人員鑽研醫療業務,體現醫務人員的勞動價值。
    這個“藥事服務費”究竟是個什麼東東?真不知道有關方面究竟要等到什麼時候,才能夠抓住醫療衞生體制改革的主要矛盾,而不是忙着製造些凌空虛蹈的概念忽悠百姓。中國醫療衞生體制的主要問題究竟出在哪?是不是真的像3年前的那份報告及大多數論者所説,醫改不成功緣於醫療衞生體制出現的商業化、市場化傾向?我以為絕非如此。
    實際上,這些年來醫改最大的失誤,並不是出在醫療機構(醫院)的商業化經營方式和資本的市場化配置上(這兩方面還差得很遠),而是緣於公共衞生和基本醫療服務這些公共産品資源分配的嚴重不合理。而這些資源的分配主要是政府的事,跟醫院的市場化運作何干?
    現代社會,公民應該享受廉價甚至免費的衞生保障和基本醫療服務,這毋庸置疑。這種公共産品的提供當然須由政府(為主)和社會(輔助)承擔,這恐怕也無異議。而當今的醫院基本上已是企業法人,它們當然要考慮自己的商業利益,這也無可厚非。低收入者看不起病,根本上説不能怪醫院收費高,而只能怪計劃經濟時代的公費醫療制度坍塌後,沒有及時用新的衞生保障體系去取而代之。至於看病貴問題,根本原因還是在於醫療機構市場化程度低,無法讓患者“貨比三家”選擇醫療服務,更不足以打破公立醫院的準壟斷地位。
    2006年3月18日,新華社發出的一條電訊説:作為世界第四大經濟體的中國在醫療衞生領域正面臨尷尬境地——在世界衞生組織進行的成員國醫療衞生籌資和分配公平性排序中,中國位列191個成員國中的倒數第四位。兩個截然相反的排名,道出了目前中國在醫療體制改革中的困惑。
    醫改要解決根本性問題,必須找準癥結所在。真的回歸常識,即可發現,其實醫改要解決的問題就兩方面:一是政府採取科學有效的方式為公民的基本醫療衞生保障埋單(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實力已增長10倍以上,承擔全體公民的基本醫療保障絕無問題),同時公平合理地分配好公共醫療資源,盡可能避免出現支付過程中的“公地悲劇”。二是通過進一步的市場化手段,打破公立大醫院的準壟斷地位,使全社會的醫療服務費用在市場法則的作用下回歸適當的水平。唯有如此,才算是抓住了醫改的牛鼻子,而不是在一些枝節問題、是“果”非“因”問題——譬如“藥事服務費”、“加成”等上面繞圈子。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