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火車票,但更要溫暖
    2009-01-14    張偉    來源:中國青年報

    冰窟窿似的“三九”天和“春運”一起到來,真有點兒雪上加霜的味道。回家的願望和買票的難題,一起糾結在人們心裏,這很難説是一個十全十美的年根兒。

    到處都有裹住被子、排隊幾天幾夜的人。各種辛酸和驚奇故事紛紛涌現。在南京,一個女孩兒暈倒後被救醒,急匆匆地重返購票隊列。在蘇州,老頭子病倒了,老太太繼續頂上。一下子,報紙上和網絡上,各種關於火車票的消息佔據了最緊要的位置。
    春運,幾乎成為這個國家每年一次的集體憂傷。去年,擁擠的人流把花季少女硬生生推到車輪底下;今年,又有徹夜排隊買票的老人猝死在售票廳裏。而公事公辦的聲明和澄清,是不滿的人群能從正式渠道得到的唯一回應。
    然而,當回家團聚的願望不得不與生死這樣的沉重&&在一起,誰還能僅憑幾句無力而空洞的解釋,就卸去責任,繼續安然坐在辦公室裏?
    在這樣的情緒下,一份《北京地區2009年春運火車票購買指南》開始流傳。一個自稱是“打工者”的人,以仔細到近乎喋喋不休的方式,介紹自己的經驗:去哪買票,沒有票怎麼上車,甚至,在哪找票販子?
    不是紅頭文件,沒有官方權威,甚至還帶着點兒調侃和不守規矩,這樣一篇網絡製造的文章,卻引起了一片叫好聲。苦悶的買票者不惜用正兒八經的語錄體稱讚它是“一個具有指導意義的行動綱領”。
    嚴寒的天氣、沮喪的心情裏,我們總要有些取暖的方式。聽説,在許多售票點外,人們唱歌鼓勵自己,或者互相擁抱着抵禦寒風。這樣一份普通人製作的普通《指南》,也許能給那些有點徬徨無助的人,送來珍貴的溫暖。
    是的,真誠而有點瑣碎的溫暖,而不是正式和冠冕堂皇的口號。它簡易得讓人驚訝,卻又隆重得讓人感動。
    誰都知道,單靠一紙購買指南,並不能滿足更多人回家的心願。23.2億人次將進行流動,而火車只有那麼長。有人擠上去,就必有人被擠下來,一些人回家的代價,是另一些人的失落。但是,我們有足夠的理由來同情它和稱讚它,並且呼籲其中折射出來的人性和體貼,能夠早日走出草根網絡的圈子,融入負有責任的國家機關的服務精神中去。
    因為,對我們來説,春運實在不只關係到一個個小人物的內心喜悲。
    如果可以站在高處俯瞰這個國家,鐵路系統就像纖細的血脈,而每座城市就像器官,受文化和經濟的分頭牽引,人們來來回回,在家園和夢想之間奔忙,由此造成龐大人群流動,需求遠不能得到滿足。春運,正是這個國家蓬勃的生機和有限的公共服務之間的衝突之地。
    即使人們能夠接受“運力不足”的現實,即使人們願意等待鐵路變長變多的那一天到來,他們也很難抑制內心的不安和失落。這種不安和失落,既是出於不能在最重要日子團聚的惶恐,也出於因這種惶恐得不到撫慰而産生的被忽略的感覺。
    那些擁擠在寒風裏苦苦等待的人,不只需要解釋。他們需要感覺到來自國家的溫暖,他們需要意識到自己,哪怕再貧賤和無力,都沒有被遺忘。
    這不是空洞的抒情,必須承認,缺少一個更熱情、更勇於擔當的責任部門,缺少一些能讓人感到誠意、感到關心和溫暖的政策與聲音,有時候比缺少鐵路更讓人無法忍受。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