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名:《沙鄉年鑒》
作者:(美)奧爾多 利奧波德
譯者:侯文蕙
出版:吉林人民出版社
時間:1997年12月
提到有關喚醒人們環保意識的自然著作時,我們總會先想到一個叫亨利 戴維 梭羅的人,或許我們叫不出他的全名,但至少我們知道他的《瓦爾登湖》。驚嘆於自然原有的恬靜與作者本身的人格魅力,我們感到了來自心靈深處的震動。而這種感覺,用在《沙鄉年鑒》的作者奧爾多 利奧波德那兒,也應該是相同的。 《沙鄉年鑒》是一本在1949年出版的書,這本自然隨筆和哲學論文集與《瓦爾登湖》在自然文學史上佔據着同樣重要的位置,它們與同是美國人的約翰 海恩斯所著的《星 雪 火》一道,被人們並稱為世界三大自然隨筆經典。 奧爾多 利奧波德被稱為美國的先知,是享譽世界的環境保護主義理論家。他長期從事林學和獵物管理研究,被稱為美國野生生物管理之父。他一生共出版過3部書和500多篇文章,《沙鄉年鑒》是他最著名的著作。 在這本書裏,利奧波德用他敏銳的思想和極深的文學造詣,為我們展示了一個平凡卻堅強,充滿野性又暗藏悲傷的世界。書中描述一個被荒棄的沙鄉農場,一年12個月,似乎只在彈指間就過去了的365天。在一年四季的不斷更替中,我們傾聽着1月的冰融,歡度着7月大草原的生日,目睹着10月落葉松林間煙樣的金色,幻想著11月如果自己是風,將會多麼自由…… 這是一種讓人欲罷不能的傾慕與嚮往。自然的綺麗姿態總能輕易地深入人心。雖然説“物競天擇”,我們卻也能在書中描述的所有有沙土的貧瘠土地上看到一簇簇怒放的小葶藶。是的,它纖小它柔弱,甚至只能靠着時間和空間多餘的殘渣維持生命。但我們必須承認,在小小的葶藶花上,跳躍着的,也是生命最燦爛的光芒。 而人類在生命的抉擇之路上,又能做到哪一步呢? “想活得更好”,這五個字的驅使力就如巨大的風暴,它讓人類一步又一步地噙着暴戾又堅決的笑,手中或持着電鋸或把着獵槍,向前邁進着、邁進着,同時撕扯着大自然本該保留的一個個美夢。在工業化高度發達,如雷霆般轟鳴的機器聲中,我想已經沒有人能聽見那來自沼澤地的哀歌了吧。而自然憤怒的懲罰,人類又怎能不去接受? 倒是下意識地懷想起史前文明來了。那時的人類依賴自然,崇拜自然,對心目中創世的神明滿懷敬畏。而不經意間,當初的敬畏早已被掠奪取代。“保護主義已經逐漸沉寂了。我們蹂躪土地,是因為我們把它看成是一種屬於我們的物品。”利奧波德在寫下這句話時的表情早已隨歷史消逝在風中,但撞在人們心口上的,卻都是最深重的思索。 沒有了對自然的了解與熱愛,沒有了相互的諒解與寬容,真誠的責任感又從何而來呢?畢竟,在缺乏覺悟的情況下,義務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土地倫理”的部分是《沙鄉年鑒》全書的結論與精華,它並未以晦澀艱深示人,而是用豐富的想象力,將地球、人類的那些相互依賴的部分串成了一個“共同體”——一個似乎已被人們忽略,但存在感卻如此真實的定義。 不論是《沙鄉年鑒》中的年鑒,還是之後的自然隨筆與有關土地倫理的結論,利奧波德的筆觸總給人一種他是自然的代述者的深刻與細膩。 着實很想感謝利奧波德,他在處處嚴峻的自然之路上給後人留下了許許多多藏有希冀的目標。如果有幸發現它們並跟隨其指引,人們會獲得意想不到的驚喜。 是即使潦倒也遮擋不住,讓人不由自主揚起嘴角的—— 那破敗中的蓬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