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醫改方案(徵求意見稿)剛剛&&的時候,民間因為“看不懂”而眾説紛紜,輿論譁然。現在,衞生部跟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也在新醫改方案中較起了勁,較勁的焦點發生在基本藥物制度上。基本藥物制度是新醫改方案的重要支柱之一,但如何建構,兩部進行了激烈交鋒。(《21世紀經濟報道》11月5日)
綜觀兩部的建構思路,人保部的觀點是“醫保機構作為藥品的主要付費者,發揮其‘團購’力量,與藥品供方談判出一個合理的基本藥物價格。再配之約束性強的醫保支付手段,以達到促使醫療機構使用基本藥物的目的”;而衞生部主張“基本藥物行政部門定點生産、直接配送,統一定價,並‘強制’醫療機構使用”。
按説新醫改方案的成功需要各部門不斷爭論互相妥協,但衞生部和人保部的這場較勁並沒有贏得輿論好評。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他們清楚地看到,不管是人保部的“團購”力量,還是衞生部的“強制”力量,基本藥物制度改變的是藥物生産、流通、定價等的整個産業鏈條,調整的是一大批有組織的經濟體的利益。這場博弈到底是為誰而博?是為公眾利益還是自身的部門利益?
在旁觀的公眾眼裏,兩部門的爭論只是局限在爭奪藥物生産採購供應鏈條上,誰都知道這是一塊肥肉,那誰又願意輕易放棄呢?説得直接一點,衞生部和人保部的這場博弈,放在新醫改方案討論的大背景裏,很有一些意味。
這些年,在改革的若干領域,類似權力分肥的先例不少。大到教改和房改,小到一條收費公路的管理,相關部門之間的較勁本質上都是利益集團之間爭肥的問題,許多改革都是被權力分肥給壞掉了。不可否認,在新醫改博弈的關鍵時刻,權力分肥的危險也時刻存在,警惕這種危險傾向的發生也是確保新醫改成功的關鍵所在。
細細分析這些權力分肥的先例不難發現,真正與這些改革利益切身相關的老百姓,發言博弈的力量小而又小。權力部門挾私分肥之所以能夠大行其道,根本原因還是缺乏外部監督,在一個缺乏外部監督的體系內,公共利益很容易異化為部門利益。久而久之,經常能夠“消化”公共利益的權力部門很有可能把權力謀私制度化,繼而形成一個牢不可摧的集團內部利益網,這才是權力分肥和挾私分肥的最大危險。
回頭再看新醫改的終極目標,新醫改為誰而改?當然是老百姓。可是在關於新醫改的種種爭論與博弈中,老百姓是最沒話語權的。從前醫改失敗就是因為老百姓沒有話語權,沒有力量去為自己的利益博弈。而今新醫改方案徵求意見稿&&了,我們看到了衞生部的意見,看到了人保部的意見,也看到了全國33家醫藥行業協會聯合署名的意見,可是普通公眾的意見呢?我們很難能從新聞媒體上看到公眾的意見以獨立的姿態面世,它們只能零零星星地以疑問或質問的方式附着在這些部門意見後面,即便如此,我們也是只見疑問不見回應。沒有公眾的監督,誰又能確保新醫改的公共利益不會被異化成部門利益呢?
新醫改方案討論之初,就有人提議不妨採取獨立第三方設計方案的方式來進行,甚至不妨請國外專家或者世衛組織專家出面。他們雖然不如我們了解國情,可是他們掌握的成功和失敗的經驗更多,而且至少不牽涉自身利益,方案相對來説更加公正,我們可以從他們設計的方案中票選更適合中國國情的醫改方案。現實中我們回避了這樣的設計方案,如今在基本藥物制度這個環節上,相關利益方打起了架,那麼誰來勸架,又如何確保他們不會挾私分肥利益共享,如何確保公共利益不被異化,我們只能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