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造” 世界第一?
    2008-08-13    作者:楊立群    來源:解放日報

  如今人們對“中國製造”關注有加。日前,美國一家經濟諮詢公司預測,由於美國經濟下滑,中國明年有望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製造業國家。

  根據這項預測,明年,中國將佔有全球製造業11.783萬億美元增加值的17%,超過美國所佔的16%。一些經濟學家們説,這一變化將終結美國在製造業領域長達100多年的主導地位,也將使得中國回歸1840年之前佔據了1800年的地位。1840年,英國在工業革命後成為了全球最大的製造業國家。
  數字非常可觀,前景看起來更美。但有時候,數量可能並不決定一切。
   自然,現在“made in China”無處不在,幾乎成了全世界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這讓中國贏得了“世界工廠”的美譽,也讓我們在世界製造業排行榜上的名次不斷超越發達國家。對於一個30年前還百廢待舉的國家而言,這當然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但如果注意到硬幣的另一面,你會發現這還算不上完美。
  應該説,中國製造業的國際地位主要體現在總量上,在質量上與發達國家卻仍存在差距。有數據顯示,作為度量一個經濟體投入産出效益的綜合指標,美國、日本的增加值率在0.55左右,而中國不足0.4;此外,從中間投入貢獻系數來看,發達國家1個單位價值的中間投入大致可以得到1個單位或更多的新創造價值,而中國只能得到0.56個單位的新創造價值……有經濟學家曾舉過更為直觀的例子:在美國的沃爾瑪超市,一個“芭比娃娃”的零售價是9.9美元,而它的出廠價是1美元,這就意味着在這條價值鏈上,製造它的中國工廠付出了很多,卻只得到了十分之一的價值。
  其實一定程度上,在經濟全球化時代,製造業的萎縮有時並不意味着産業競爭力的衰落。相反,發達國家由於實現向價值鏈的協調者和控制者的角色轉變,能加強自身對製造業的控制力及産業的競爭力,並獲得價值鏈中的絕大部分價值。美國耶魯大學教授彼得肖特的調研報告也指出,工業國家已經通過製造更好和更高質量的産品應對來自中國等國的競爭。而中國製造業卻總體上處於世界製造業産業鏈的中下游,打拼低成本、缺乏核心技術、鮮有大品牌、缺乏話語權,這也更容易受到能源價格上漲、勞動力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傷害……
  因此,與其在看上去很美的數據中沾沾自喜,倒不如透過“發達國家製造”的應對方案,來反思“中國製造”的現實問題;也許,與成功實現量的突破相比,致力於質的轉變將更為重要———提升“中國製造”在全球分工體系中的地位,實現製造産業升級勢在必行,雖然,這將有一個陣痛的過程。

  相關稿件
中國製造業悄然轉型 2008-08-05
調查顯示:中國製造業總體維持增長趨勢 2008-08-04
從“中國製造”到“中國智造” 2008-07-11
“中國製造”如何走出困局 2008-07-10
郎鹹平:中國製造要整合國際産業鏈 2008-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