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場忽悠大眾的“斷供”潮
    2008-07-31    沈洪溥    來源:新京報

  很奇怪關於房貸“斷供”的討論竟然充斥街巷,這本是個全無意義的偽問題。

  “斷供”起因據説是因為房價下跌。有買房人核算成本,覺得慨然“斷供”符合自身利益。這引起了專家的興趣和恐懼,言稱銀行當引以為戒。於是,專家的“滿嘴跑火車”間接幫了開發商,後者欣然覺得這對當前房價也能形成一定“政策支撐”……顯見,這其實是個以投資者個人耍賴發端,以專家“純理論”忽悠將問題擴大,最終將極大有利於開發商利益的邏輯圈套。
  一個討論命題在社會範圍內公示是否有意義,判斷依據在於它是否足夠大眾。可關於“斷供”的討論卻和大眾利益毫無關係。
  投資者買房投機,目的是個人獲利博差價。覺得買入的房子價格要跌,進行“止損”,這是個人抉擇。“斷供”之後,有信用記錄污點,有個人資金虧損,都是純個人事務,無關他人利益。
  銀行給投資者融資,目的是得到房貸利差收益。放貸前有首付資金要求,放貸後有分期付款約定。一旦“斷供”,還有資産處置程序。銀行內部那套資産保全流程,嚴謹得超過不少人的想象力。即使個別銀行房貸比例較大,也有風險撥備等後招,非利益關聯方實在沒必要瞎操心。
  開發商賣房子掙錢,炒地皮牟利,這是它們的本職工作。無論是按揭貸款還是一筆繳清,開發商賣出房子就拿到房款,“斷供”不“斷供”和賣方沒有關係。即使大面積“斷供”可能間接影響地産市場信心,也不是什麼大事。誰都明白,搞開發也不是一個包賺不賠的行當,開發商此前也有項目爛尾、卷款消失等若干常用套路時刻準備着。
  如果不是銀行、地産等上市公司股東,“斷供”這件事情和民眾主體有什麼關係?有什麼必要非忽悠得“斷供”已成“風潮”,世界末日即將來臨一般?
  導致小眾話題泛大眾化的背後驅動力在於以小眾利益大眾化為餌,讓普羅大眾産生廣泛的緊張感,從而對形勢産生誤判,並進而利用“大辯論”方式,順利衍生出有利於操縱討論的利益群體。反正發聲管道不屬於沉默的多數,只要某利益群體玩弄一把“左右互博”,輕鬆可以得到民意不允許樓價下跌這一結論。這較之以前赤裸裸地運作暗箱政策,野蠻地以“市場”、“接軌”等名義進行剝奪,實在高級得多,也文質彬彬得多。但這種以話題為由頭,以憂國憂民為姿態,以利潤和利益為根本訴求的牟利本質依然不變。
  “斷供”真的會對社群産生壓力嗎?至少目前,尚看不到明顯跡象。炒樓是個人的事,壞賬是銀行的事,銷售不暢是開發商的事。此外,在7月25日,深圳銀監局還告訴我們,該市個人房貸不良貸款“雙降”趨勢在繼續,不良貸款餘額為13.85億元,比年初減少0.73億元;不良貸款率0.63%,比年初下降0.2個百分點。很明顯,所謂“斷供”根本是個忽悠大眾的事。

  相關稿件
惡炒“斷供”意在向調控政策施壓 2008-07-29
大喊“斷供”只是為了“救市” 2008-07-28
自揭內幕:無奈"斷供"是假 耍賴"串供"是真 2008-07-28
個人破産法解決不了斷供問題 2008-07-23
樓市斷供潮是虛張聲勢 2008-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