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肆意放大深圳“斷供”危害論?
    2008-07-17    作者:馬紅漫    來源:東方早報

  伴隨着深圳房價的持續下跌,“斷供”一詞也首次現身於房地産市場。據報道,深圳部分購房者因為不堪房價的大幅下跌,寧可選擇拒絕歸還銀行按揭貸款。但是,有關“斷供”問題的實質和市場影響已經被明顯放大。
  首先,“斷供”現象並不是一個普遍的市場行為。有消息稱,“斷供”將導致深圳銀行房産壞賬達到千億元以上,因此“斷供”將嚴重危及銀行業安全。然而事實上有數據顯示,截至4月末深圳市個人貸款餘額總量也不過2554億元,如果出現1000億元的壞賬就意味着將會出現高達40%的不良貸款率。依據基本的金融常識就可看出,所謂高達千億的壞賬是根本沒有可能的。
  其次,“斷供”現象多體現在投機炒房者身上,自住型購房者出現“斷供”的可能性很小。“斷供”現象的出現,最直接的原因是房價暴跌加上市場交易萎靡,導致投機客的資金鏈條斷裂,從而無力償還銀行貸款。而對於多數自住型購房需求而言,月供壓力是否能夠承受是購房者在買房之初就已經確定的,其償付貸款的能力並不會因為房價下跌而改變,一般不會因房價下跌而無力還貸。
  事實上,對於自住型需求而言,“斷供”的成本和後果非常嚴重:其一,意味着購房者已經付出的首期房款和已償付的貸款將無法收回;其二,意味着購房者的商業信用被嚴重惡化,未來的經濟活動將非常困難;其三,由於中國沒有《個人破産法》,“斷供”之後並不意味着購房者可以徹底甩脫銀行債務,恰恰相反,“斷供”將意味着逃債人會被債務糾纏終生。因此,不管從哪個方面來進行衡量,自住型購房者一般不會輕易“斷供”。據此判斷,所謂“斷供”問題大多屬於投機客被套牢而無奈“割肉”的舉動,對社會和金融體系的總體影響並不大,甚至可以視為房地産市場走向理性的結果。
  需要引起警惕的是那些肆意放大“斷供”危害的言論。房價甫一下跌就引來各種“危機”論者,其背後顯然包含了經濟利益訴求。習慣了房地産暴利的開發商很不願意接受房價理性調整的事實,而是試圖通過“綁架”社會穩定、金融安全等宏大話題,來獲得政策層面的同情與傾斜。
  其實即便是在房價出現明顯下跌的深圳,目前的絕對價格也並不能算低。數據顯示,5月份該市一手房交易均價為11014元/平方米,房價畸高問題仍然非常明顯。因此,對於調控部門而言,應繼續堅持對房地産市場價格的一貫判斷,而不能因為短期的市場雜音,輕易改變房地産調控政策的基調。

  相關稿件
房貸斷供乃樓市集體責任缺失的惡果 2008-07-16
斷供出現深圳房價見底了嗎? 2008-07-16
救市聲中猶需冷靜對待斷供現象 2008-07-16
“斷供”中最不安的是房産炒家 2008-07-16
斷供是樓市自我調節的開始 2008-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