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5日,“世界環境日”。今年“世界環境日”的主題,是“轉變傳統觀念,推行低碳經濟”。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為基礎的“低碳經濟”正在成為國際熱點,全球新趨勢。英國提出到2050年建成“低碳經濟社會”。日本作為推動“低碳經濟”的急先鋒,正致力於發展“低碳技術”,投入鉅資開發利用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德國環保技術産業有望在2020年趕超傳統製造業,成為主導産業。美國制定了低碳技術開發計劃,投入鉅資研發從生物燃料、太陽能設備到二氧化碳零排放發電廠的環保技術……低碳經濟爭奪戰,已然在全球悄然打響。 這對中國,是壓力,也是挑戰。 挑戰之一: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加快推進的中國,正處在能源需求快速增長的階段,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不可能停止;長期貧窮落後的中國,以全面小康為追求,致力於改善和提高13億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包括更大程度地普及汽車,必然帶來能源消費的持續增長。“高碳”特徵突出的“發展排放”難以回避,成為中國可持續發展的一大制約。 挑戰之二:“富煤、少氣、缺油”的資源條件,決定了中國能源結構以煤為主,電力中水電佔比只有20%左右,火電佔比達77%以上,“高碳”佔絕對的統治地位。電力大規模的建設,對環境的威脅不可估量。如何在既定資源條件下實現向低碳經濟轉變,是中國面對的一個極大考驗。 挑戰之三:中國經濟的主體是第二産業,這決定了能源消費的主要部門是工業,而工業生産技術水平落後,又加重了中國經濟的高碳特徵。 挑戰之四: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經濟由“高碳”向“低碳”轉變的最大制約,是整體科技水平落後,技術研發能力有限。中國不得不主要依靠商業渠道引進技術。據估計,以2006年的GDP計算,中國由高碳經濟向低碳經濟轉變,年需資金250億美元。這樣一個鉅額投入,顯然是並不闊綽又災難頻乃的中國難以承受之重。 挑戰之五:歐美發達國家大力推進以高能效、低排放為核心的“低碳革命”,着力發展“低碳技術”,並對産業、能源、技術、貿易等政策進行重大調整,正搶佔先機和産業制高點。中國受技術和資金的限制,在國際規則制定上並不擁有更多的話語權,面對發達國家的搶先行動,如何走出被動,以後發的優勢趕超發達國家,無疑也面對考驗。 然而,發展低碳經濟,是中國的“世界公民”責任擔當,也是中國可持續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模式的難得機遇。據預測,走“低碳經濟”的發展道路,每年可為全球經濟産生25000億美元的收益,到2050年,低碳技術市場至少會達到5000億美元。推進低碳經濟,中國沒有理由等待觀望。中國提出“國家方案”,向世界承諾2010年減少溫室排放9.5萬噸的中期目標,這實際也是向“低碳經濟”轉變的措施;中國科技部前不久聯合14個部門共同制定《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科技專項行動》方案,也展示了中國政府破解低碳經濟難題的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