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在國內某大型能源集團工作的朋友告訴我,前些時候他們收購美國一家企業受挫,個中原因錯綜複雜,但缺少事前中介的公關游説是導致並購失敗的一大誘因。儘管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活躍於跨國並購舞&,可縱觀近兩年重大海外並購案,鮮有企業利用中介這張牌,即使有,項目的顧問業務也基本都被海外中介機構壟斷。
中國企業開展跨國並購,我們自己的中介機構反而缺位,一方面會增加中國企業的並購成本,另一方面,外資中介長期掌握大量涉及國計民生的重要企業的經營與資産家底,對我經濟安全帶來隱患。中介組織在跨國並購中的角色非同一般,包括投資銀行、投資顧問公司、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公關公司等,主要為企業海外並購提供信息諮詢、公關服務,做出價格定位,融通資金,給予法律保障等。可惜,我國企業普遍漠視中介的作用。國內某知名IT集團在購並歐洲一公司的手機業務時,認為交易結構相對簡單,不願花錢聘請中介精心策劃,而是自行設計了收購方案。表面上省下一大筆諮詢費,豈知因小失大,在制定計劃階段,由於準備不充分,問題研究不夠透,低估了整合國外業務的難度,加之其他因素影響,造成這家集團在並購後進退維谷,給其整體經營造成沉重壓力。
話又説回來,目前國內中介自身發展明顯落後於企業跨國並購的需要,也是造成我國企業漠視中介的原因之一
。比如説,全國現有執業資格的各類事務所百餘家,在利益驅動下,有的事務所為穩定與客戶的“長期合作關係”,無視原則和職業道德,甚至公開為客戶欺瞞,提供虛假信息。還有一個突出問題就是投資銀行功能缺失。在國外尤其是發達國家,投資銀行是企業並購的幕僚,在並購企業與目標公司之間構築信息、資本的橋梁和紐帶,擁有旺盛的金融創新力,能根據不同客戶的需求推出形態各異、功能互補的金融産品,全球投資銀行巨頭之一美林集團正是憑藉這些優勢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連連勝出。而國內扮演投資銀行的券商,其舞&極狹小,絕大部分業務僅限於一級市場的上市推薦、承銷和二級市場的經紀與自營,對於項目融資、企業並購、資産管理等則很少問津,加之行業的壟斷性和高級金融人才匱乏,使券商沒什麼內在的金融創新動力,應有的組織功能無從發揮。
跨國並購是多個交易主體間的多重博弈過程,很敏感也很棘手,一個高效規範的中介,對企業並購的順風順水十分關鍵。我國企業“走出去”時間不長,對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的法律條文、社會習俗、文化背景、政治體制等運作方式和規律,都缺乏充分的了解,使得海外並購碰到了一個又一個暗流險灘。海外並購亟需各方合力護航。加快培育壯大國內中介機構並使它們有所作為,應該引起各方面的注意。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