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2008-03-07 作者:宗河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
| 早先隆福寺廟會熱鬧的場景已難尋覓,而這個後建的牌樓卻讓人們記住了它。 | 隆福寺廟始建於明景泰一年(公元1452年),清雍正元年重修。隆福寺的廟會,已有二三百年的歷史。據《大清一統志》載:“隆福寺,逢每月之九、十有廟市,百貨駢闐,古玩字畫,風味小吃,花鳥魚蟲——,為諸市之冠。”清嘉慶寫於二十二年的《草珠一串》載:“東西兩廟貨真全。一日能銷百萬錢,多少貴人閒至此,衣香猶帶禦爐煙”。説明當時隆福寺廟會繁榮的光景。而真正的繁榮是在清末時期,即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隆福寺廟宇毀於火。燒燬天王殿後,迄未重修。廟中喇嘛將地皮按塊租給攤商,收取地皮費,名為香錢。那時,廟會已改為逢每月一、二、九、十日開市。這個處在內城中心區,居民密集,最大的隆福寺廟會與西城護國寺廟會東西對應,被稱為東廟與西廟,形成城區兩大雜品市場。經營品種上至綢緞布匹,下至花鳥魚蟲,無所不有,當然小吃品種更是遍佈廟會各個角落。但多數小吃攤商,還是集中在廟會西側,這裡有殘存西配殿,一些賣茶湯、油炒麵、豆汁、杏仁茶等流食的小座商在此還設有座位,桌上鋪有潔白桌布,門臉上懸挂白布簾,這在當時的廟會上,衞生條件算是一流的了。可別小看這些小座商、攤商、推車和擔擔者,其中不乏精工細緻,饒有風味的品種。如扒糕、灌腸、炸丸子、羊霜腸、爆羊肚、驢打滾、吊爐燒餅、餛飩等等,以現在技術水平衡量,亦稱上乘。不少老北京市民特意到廟會吃上一盤豌豆黃、灌腸,以飽口福。 至今這裡的小吃店還頗有名氣,保留着一些傳統品種,受到老北京人的歡迎。廟會上洋煙畫攤前也常常是擠滿了人,過去有蒐集洋畫片的,和現在集郵相似,因此産生了交換洋煙畫的“自由市場”。隆福寺後門通錢糧胡同聚集着很多乞丐,等候逛廟的人給他們一些施捨。 新中國成立後,政府將各種攤販集中在廟前的大棚內,固定攤位,獨自經營。名曰“東四人民市場”,後改為國營百貨商場。上世紀80年代又把前面只有一層的營業大棚拆掉,換了一座高八層,設備先進的商業大廈,改名為“隆福大廈”。原隆福寺廟的建築已蕩然無存。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