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害的考驗凸顯新問題
    2008-02-04    張頤武    來源:北京青年報
    南方的大雪和寒冷天氣造成的災害還在延續,所造成的損失和衝擊已經不僅止於經濟和日常生活方面,而且由於春節臨近,人們返鄉過年的強烈需求和災害天氣疊加在一起,造成了前所未有的交通壓力,更加凸顯了問題的嚴重性。在救災抗災的同時,我們也不難看到此次災害具有某種新的特點,帶來的挑戰也更加複雜,值得思考。
    首先,這次的災害所造成的巨大損失,並不像洪水或地震災害那樣,對於一個地域的整個社會生活形成全面的、甚至帶有毀滅性的衝擊,而是由於南方出現鮮見冰雪天氣,造成公共服務的失靈與失效,雖然在災害的發生地具有某種“局部性”的特點,但卻會構成“全局性”的問題。比如廣州等地的一般社會生活並未受到巨大的衝擊,但由於其他地方災後造成交通中斷,大批旅客滯留廣州就形成了問題。這樣的情況,正是由於特殊天氣狀況使得缺少相關經驗和準備的公共服務設施及人員猝不及防所致。如果是在經常出現冰雪天氣的東北等地,這樣的狀態可能不會造成如此之大的麻煩。分析可見,這場災害的衝擊力主要集中在公共服務的恢復和公共管理的需求上。如對火車站及飛機場裏擁堵人流的疏導、管理、基本生活供應以及心理的指導,還有對公路上被困人員與車輛的救援和信息告知等。可以説,對此次災害所造成的問題的解決,需要更多、更廣意的技術性和專業性。它所涉及的並不是全面性危機時的全面動員,而是具體的技術性問題的迅速解決———比如一旦交通暢通,滯留旅客問題就不復存在;一旦供電恢復,善後也就相對簡單。
    其次,當下公眾對於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提出的要求也已經越來越高。一方面公眾通過媒體迅速了解情況的需求十分強烈,這就對公共服務部門的信息發布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隨着中國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公眾自身權利的自覺也在加深,在公共服務方面,公眾對於不便的容忍度有所降低,一旦出現滯留車站或機場等狀況,其負面情緒和心態都會比以前更強烈。問題的嚴重性則在於,公眾對於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的要求日益提高,而如何讓公共服務和管理跟上這樣的步伐,並在危機處理方面拿出更多的辦法和策略,就形成了相當嚴峻的挑戰。
    這種情形,可以説是烏爾裏希貝克有關當代“風險社會”論述的一個相當重要的例證。天災當然在任何社會都會出現,但這次災害的特殊性卻在於,災害對於一個運行狀況複雜的社會的某個局部形成挑戰,最終卻構成了全局性問題。公共服務和管理的系統越發達,公眾對於它的依賴性越重,往往牽一髮動全身的問題也會彰顯出來。社會發展越快,往往越會遇到猝不及防的狀況,屆時,技術的效果儘管巨大,但一旦失效或失靈,便會充分顯示一個社會的脆弱性。
    與此同時,市場經濟發展所具有的高度流動性和社會生活的複雜性也會在某種程度上“雪上加霜”。比如,過去如果出現災害期間交通受阻的問題,我們往往可以通過單位對員工提出不回家的要求,而如今市場經濟下的社會中,這樣的管理方法顯然難以奏效———“人流”、“物流”的流動性正是市場經濟發展的一個標誌。正如人們所見,當下的冰雪災害與這種流動性遭遇,所産生的問題也就格外明顯。而在這些問題中,文化的因素又是一個非常值得關切的方面。春節“團圓”是中國獨特的文化傳統,春節期間人們的返鄉要求不是一個技術性的問題,而是中國文化的一種傳統。隨着這些年的傳統回歸,這種文化要素也被強化了———計劃經濟時代,可以“過革命化的春節”,現在則必須為每個家庭的團聚提供技術保障。因此,災害衝擊的不僅僅是交通,而且是“回家”這樣一個文化和情感的問題,這也從一個側面説明當下問題的複雜性。
    總之,這次災害的啟示是多方面的,也對政府和公共服務部門提出了新的要求,並為今後應對這樣的問題提供了新的經驗和認識的角度。願災害的衝擊早日過去,大家都有一個快樂的春節。
  相關稿件
切實穩定雪災市場價格 2008-02-04
財稅政策應將重心移到災前 2008-02-04
雪災損失考驗社會保險能力 2008-02-04
雪災中的物價是重要的民生指標 2008-02-04
切實穩定“雪災市場價格” 2008-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