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年底年初政府各部門的總結展望會議本屬平常,但衞生部1月7日在北京召開的2008年全國衞生工作會議卻令國人矚目。原因簡單:這個會議承載着太多的責任和期許,將開創醫療改革的“中國道路”。我們認為,這是貫徹中共十七大精神在醫療衞生領域的更具體體現,是中國醫療衞生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可以用四個字概括:固本培源。 固本培源,“固”為堅固、堅持、夯實,根深則蒂固;“本”為本質、根本、基石,所謂“治病必求於本”;“培”為養、為通、為建設;而“源”則是活力、是機制,所以正本清源則源遠流長。 觀醫改,在此次會議上,衞生部部長陳竺總結黨的十六大以來的衞生工作成就和經驗,重點談到了新農合覆蓋面超八成、城市社區衞生改革加快、重大疾病防治紮實推進等幾方面,這些都可以看成“固本”之舉。自然,十七大確立的“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衞生服務”和胡錦濤總書記新年賀詞中的“病有所醫”都是根本目標,也是本質、基石和出發點。 而陳竺部長提出的現階段醫改的“源”是努力建設和完善“四大體系”,即: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衞生服務體系、醫療服務體系、醫療保障體系和藥品供應保障體系。此前報道過的醫療管理機制、運營機制、籌資投入、監管機制、信息技術、人力資源、定價機制和立法保障這八項機制,亦是“源”的組成部分。 可以預見,2008年的衞生工作將有不少新的亮點,特別是“兩會”之後可能&&醫改意見和配套文件,以及選擇改革試點等。而原有工作也將進一步強化,比如前文談到的新農合、社區衞生和公共衞生的“三方突進”,因為預防為主關係到所有人,疾病控制在當前衞生總體工作中處於首要位置,農村和社區則是目前國情下實現公共衞生和基本醫療服務均等化的必然選擇。 最近幾年裏,醫療衞生領域取得的工作成績不容忽略,但同時也要清醒認識到,相對於日益增長的群眾的醫療衞生需求,中國醫療衞生供給增長較慢,衞生資産與機構結構單一缺乏明確定位和競爭,利用效率低,同時衞生資源分配機制不合理,城鄉、區域和不同群體間不平衡嚴重,政府應承擔的責任和維護的規則都有一定程度缺失。而醫療衞生運行也呈現出眾多扭曲的機制。總體看,當下群眾看病的“難”與“貴”是供給短缺情況下,結構不合理和運行體制扭曲所致。 我們認為,從某種意義上講,現在醫改“固本培源”的“固本”是強化政府責任,“培源”是逐步梳理一些扭曲的運行機制,形成全社會積極參與的共建與共享。具體説,“固本”首先要以立法形式明確政府對“堅持公共醫療衞生的公益性質”要求所應承擔的責任,如確定政府投入比例和各級政府分擔比例,實現公共衞生體系全額財政撥款等;其次是加快目前複合型醫療保險體系的構建,增加政府對需方的投入以盡可能發揮該體系的效力,結合醫療救助體系,嚴把醫療衞生公平的最後一道防線;另外還須改革稅制,提高直接稅佔地方財政的比例,減少間接稅所佔比例。即減少地方政府對大量醫藥企業流轉稅的依賴,而引導他們關注企業利潤,進而從根本上整合目前數量超常但效益不高、創新不足的醫藥企業。 當前醫改的“培源”除了試點外,更可加快有關文件的制定和協調,把改變扭曲機制的着力點放在深化體制改革方面,因為城鄉保障覆蓋面的增長、公共衞生的推進都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看病的難與貴問題,只有繼續深化改革才能疏通“水源”。 首先,要深入總結經驗教訓,思考如何既堅持公共醫療衞生的公益性質,又把政府、市場兩種機制有效結合起來,揚長避短;其次,政事分開、管辦分開、醫藥分開和營利性與非營利性分開,必然要求衞生行政主管部門轉換職能,不再做“全國醫院總院長”,而是加強其監管之責,對於什麼是“政”什麼是“事”,怎麼樣“管”和怎麼樣“辦”都很值得深入討論。 衞生部已經提出,要推行醫療機構屬地化全行業管理,這自然是均衡衞生資源的要求,但也涉及多個部門和地方政府或企業,怎麼有序開展這項工作,怎麼更好整合利用這些資源都不是容易的事。另外,公立醫院如何整合為一,從財政可以補貼和效率的角度看,是否需要“有保有壓”,如何進行醫院體制改革都將是未來要遇到的問題。當然,還有政策執行過程中的各部門如何協調等老問題,也是無法回避的。 2008年,是中國醫改的繼續之年,也是新的起點。固本培源,深入改革,未來當可期待。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