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礦石價格亂象根在産業內部
    2007-12-05    白用夏(上海資深媒體人)    來源:新京報

  已進入預談判狀態的2008財年全球鐵礦石長期協議基準價格談判近來成為關注焦點,各種不樂觀的聲音給人一種強烈的感受:鐵礦石談判之於中國鋼鐵業,已到了生死對決的關鍵。
  其實局勢遠未如此之僵。鋼鐵業是夕陽産業,近幾十年來不論産能、消費量,從全球範圍而言都大體平衡,不存在石油市場供需失衡的漲價因素。之所以出現逐年輪番漲價的趨勢,關鍵恰在於中國進口需求和鋼鐵消費量的狂漲。隨着宏觀調控的深入,房地産等基建項目的收縮,這種局面有望得到控制:2002年中國鋼材需求增長率高達22.31%,而2006年已降至13%,今年更預計降至10%以下。非但如此,國際鐵礦石巨頭近年來一直着力開拓新産能,這些新增産能將在數年內逐步進入穩産期。在如此需求下滑、産能提升的趨勢作用下,支持鐵礦石高企價格的市場基礎其實並不堅牢。
  必和必拓收購力拓一旦成事,固然將對鐵礦石市場形成更大壟斷,增加價格談判難度;但鐵礦石和原油相比,儲量大且分佈較均勻,另辟蹊徑的餘地大,印度、澳大利亞近年涌現不少新興礦石巨頭就是明例。決定市場價格的關鍵仍然是市場需求,作為最大消費者的中國並非無可作為。舉一個旁例:在市場壟斷度更高的大型客機市場,同樣曾出現波音、空客、麥道三足鼎立、類似鐵礦石市場今天淡水河谷、必和必拓和力拓的格局,但波音並購麥道,卻並未導致大型客機的奇貨可居和價格狂漲,其關鍵正在於市場需求的平穩和集中。在三巨頭市場壟斷力度相對遜色、中國企業在消費群體中所佔分量更具決定性的鐵礦石市場,如果應對措施得當,沒有理由對價格走向過於悲觀。
  要緩解供需矛盾,填補需求缺口,“節流”和“開源”同等重要,在節流方面,中國尚有很大潛力可挖。據統計,中國鋼鐵企業對廢棄物的綜合利用率僅為58%,遠低於國際98%的綜合利用率標準;而美國約71%鋼産量由廢鋼生産,僅約29%來自於鐵礦石。美國、意大利和西班牙用電弧爐煉鋼佔全部鋼産量的一多半,“循環利用”是國際鋼鐵業的趨勢和主潮流。與之相比,中國同行差距巨大。通過努力填補此項差距從而更有效地利用鐵礦石資源,其可能獲得的效益,將遠勝於在談判桌上和三巨頭喋喋不休。
  由於國內鋼材需求的節節攀升,近年來新增鋼鐵産能也水漲船高,許多新企業技術落後、消耗和污染大、産品質量低劣,中國鋼鐵協會負責人曾宣稱,鋼鐵行業可壓縮的“落後産能”達1億噸以上。通過壓縮落後産能,可以減少不必要的鐵礦石消耗,從而降低對鐵礦石國際市場的需求。
  在開源方面,中國本身就是鐵礦石大國,但回採率很低,不到35%,而這項數值的國際標準高達90.27%.這其中雖有貧鐵礦多的先天不足,但80年代中期,中國鐵礦石回採率還高達80%,近年來由於鋼材市場火爆,小鐵礦、非法鐵礦數量大增,亂採濫挖等浪費現象嚴重,這不僅導致供需缺口擴大,進一步加劇了中國企業在國際鐵礦石價格談判中的弱勢,也使中國鋼鐵業的底氣愈益虛弱。
  此外,國內某些大鋼企一方面“哭窮”,另一方面卻通過遠期合同囤積鐵礦石牟利;寶鋼等企業一方面炒作“收購力拓”等操作性幾乎為零的話題,一方面將資金大量投放股票市場套利;相關主管部門對鐵礦石供應方的壟斷度頭疼不已,卻在自身整合上仍遠不能做到在國際市場用一個聲音説話。這些怪現象不能得到有效治理,談判桌上直至市場上的被動,幾乎是可以預見的。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