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幸好經常購買一本挺實用的電影雜誌,才不會對眾多小製作的國産影片覺得耳生。但即便如此,今年這屆落戶於蘇州的金雞獎頒獎典禮仍多少讓我等這些雖是圈外人但格外關心圈內事的偽影迷看得有些辛苦,且還會多些納悶兒。這麼多被提名的好片子怎麼壓根兒就沒聽説過,&上那群捧着小公雞一臉客氣相還逮誰謝誰的男男女女都誰是誰啊? 坦白地説,除了在院線上公映過的《雲水謠》《寶葫蘆的秘密》,以及屢獲大獎的《天狗》之外,本屆金雞獎上獲得提名的很多影片似乎與筆者連一面之緣都談不上。 仔細推敲,原因或許有三: 一是這些思想性很強的電影作品可能在電影頻道中播了,但筆者由於時間關係遺憾地錯過; 二是進口大片和國産大片霸佔各大院線的時間太長,以至於很多中小製作的影片幾乎沒了容身之地,筆者和這些影片自然無法找到親密接觸的機會; 三是金雞獎是人家電影圈內部的專業級獎項,很多影片的微妙之處對於我們這些只懂得看熱鬧的外行來説是難以領悟的,所以看不看並不要緊,關鍵是在頒獎典禮時捧個人場兒,真想參與意見的話請去百花獎那裏投上神聖的一票。 無論如何,這都挺讓人鬱悶的。都説好東西要大家一起分享,但這話放在電影圈裏似乎變了味道。 一方面,很多不錯的作品無法進入或者不太考慮市場,只能曲高和寡,搞意境、玩品位。你越説看不懂他越説這種感覺很對路,或者乾脆一味迎合各種國際影展的審美情趣,蛻變成得獎專業戶,今天抱個金狗熊明天拿個銀樹杈什麼的,反正純粹的藝術是不會向商業路線“狐媚地”看上一眼。另一方面,很多製片人總是企圖分享你的錢包,摘幾句莎翁或者抄一段曹禺,然後打破時空概念把一特擰巴的故事包裝成所謂的國産大片,誘惑你自費去看中國歷史上皇室家族的倫理肥皂劇。有人説,能搞到錢就拍商業大片,搞不到的就往藝術片上靠,反正就這兩條路,你不選擇製片人也會幫你選。 對筆者這種普通影迷來説,上述兩種拍電影的態度都是令人遺憾的。地球人都知道,不食人間煙火的做派其實是做給自己看的,最好不要出來現世,而打着大片的幌子圈影迷的錢尤其可恨,更要堅決地抵制一把,絕不允許他們既打算掏走咱的錢包還惦記侮辱咱的智商。 話説回來,《雲水謠》獲得最佳影片,或許是本屆金雞獎的最大貢獻,也説明藝術價值與商業價值之間還是能相映生輝的。如果明年這部影片能把百花獎捧入懷中,則意味着在這部作品上專家判斷與群眾意見形成了高度統一,或許能給今後中國電影的發展指條明路。 |
|
|
| | |